
「香港教會更新運動」出版的《香港教會研究》10月第二期以「教會與社會關懷」為題。胡志偉牧師與霍安琪女士以2004《香港教會普查》﹙下稱《普查》﹚為背景資料進行分析,數據顯示過去5年來,本港教會的社關意識與參與均有所提升。
教會積極開設社會福利單位 提供多項社會服務
在香港開設學校及其他社會福利單位的工作中,基督教團體扮演者不可忽視的角色。據《普查》顯示:2004年,由基督教團體在港開設的學校及社會福利單位分別超過了500及600所。其中,中、小學校各超過150所,另外亦有近200所幼稚園。
56.3%堂會聚會地點都有提供一項至多項的社會服務,較1999年的41.5%為高。這些社會服務種類包括學前教育/幼兒服務、閱览室/自修室、中學 、小學、新來港人士服務、老人服務/中心、學童托管服務、社區中心/多元服務、青少年中心、家庭服務、就業支援服務等。
同時,《普查》顯示是「堂會承擔」是堂會聚會地點提供的社會服務的最主要經費來源,佔了近半數(49.7%)提供服務堂會,其次是「政府資助」(33.9%)及「收費」(21.2%)。
此外,主要由堂會承擔經費的服務包括閱览室/自修室、新來港人士服務、社區中心/多元服務及家庭服務等。
「教會與社會關懷」第一部份結論有關堂會的社會服務數據顯示了「不少堂會對聚會地點所提供的社會服務有相當程度的參與。」
學校內崇拜堂會明顯增加
有關社會服務場所的數據顯示,99年到04年之間,在社會福利場所聚會的堂會數目有所減少,然而在學校內崇拜的堂會數目卻比99年為多;此外,這些在學校舉行崇拜聚會的堂會的少年/青少年會衆比率較高,其中25歲以下的會衆比率達至4成,而全港堂會同齡的會衆也只佔總人數約3成。
而就堂會所處的地區而言,《普查》回卷發現沙田分區有最多堂會以學校為崇拜地點,共39間,佔該區回卷堂會的42.4%,新界北區及西貢區的比率亦有3成之多。
教會社關更積極回應賭博、扶貧、同性戀等社會問題
分析《普查》,另外一個發現是近年來,教會更加積極參與公衆事務,回應社會問題。這說明教會的社會守望者角色有所加强。
《普查》,顯示,有75.7%堂會表示在過去的3年裏面有參與社會關懷活動。形式主要是探訪或服侍社區人士(47.3%)、鼓勵信徒投票(40.8%)、以金錢物資援助有需要人士(40.2%)、捐款救災(30.8%)等,這些活動各佔堂會總數的約三至五成。
此外,以登報聲明及上街抗議/遊行的形式參與公眾事務的教會比例分別佔25.7%及16.3%,比1999年的12.7%及1.1%有顯著上升。這都反映出:近年來,更多的堂會不再是一種迴避公衆事務的消極態度,而是以更加進取的態度,以多種形式來回應現今的各種社會問題。
至於堂會關注的社會問題,「賭博合法化」的時事議題令賭博問題成為最多堂會表示關注問題,由99年的1成躍升4成;其次是關懷扶貧、關注失業情况以及反色情問題均各佔多成多。
同時,教會對具爭議性的同性戀問題的關注也有明顯的增加,由1999年只有5.2%的堂會,上升至2004年的17.5%。
期待下次普查更能見證教會的使命與社會的健康發展
「教會與社會關懷」總結時指出,《普查》顯示了過去5年本港教會的社關意識及參與有所提升。
「教會與社會關懷」認為,近年來政府的政策如「一筆過撥款」、「校本條例」等,必使教會不再扮演「合約承辦者」的角色,促使基督教團體再思辦學與辦服務的使命。
「教會與社會關懷」又指出近年某些爭議性課題如「基本法23條」、「賭波規範化」,及「反性傾向歧視立法」等令更多堂會意識要採取「社會行動」,而非關懷式服侍。
作者最後表示,教會應更多在公共空間裡表達信仰立場,向不公義之事發出聲音,從而發揮教會在社會中的先知角色。
「教會與社會關懷」最後表示:「我們期盼下次普查反映的數據,更能見證教會的使命與香港社會的健康發展,兩者不能分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