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易:如何把坏撒玛利亚人变成好撒玛利亚人? 編輯室 2012年2月8日星期三 上午7:49 过去几周里,小悦悦事件是中国媒体的热点,这个热点最后也传到了美国的主流媒体,这个摇动中国民众对中国优良传统的信心的话题,具有强烈的中国色彩,它又会如何引起美国民众的关注呢? 洛杉矶时报报道了小悦悦事件前前后后,包括法院的相关判例,以及事件后的社会反应及相关的立法讨论,在报道这些几乎与美国民众无关的事情,时报在一开始用了一句"你如何把坏撒玛利亚人变成好撒玛利亚人?"这句问话,就一下子把中国面临的难题变成美国人十分明白的话题了。 好撒马利亚人是西方文化中一个很著名的成语和口头语,意为好心人、见义勇为者。它来源于圣经的《路加福音》第10章第25-37节中耶稣讲的寓言:一个犹太人被强盗打劫,受了重伤。躺在路边。有祭司和利未人路过但不闻不问。惟有一个撒马利亚人路过,不顾隔阂,动了慈心照应他。在需要离开时自己出钱把犹太人送进旅店的故事。小悦悦事件简直就是圣经中好撒玛利亚人故事的现代版,从这个角度切入报道远在太平洋彼岸的不同文化的国家的一个社会事件,一句话就把文化距离拉近为零。 这篇报道出色之处,不在它的内容及深入程度,而是这种四两拨千斤的不同文化沟通能力。这一点是我们许多在做不同文化交流工作的人必须认真学习和跟进的。 近年来,随著中国移民越来越多,以及中国对外经济活动的增多,中国文化向外进行交流的活动也多了起来,当中有不乏好的活动及内容,但不可否认的是也有一些文化交流的内容并未注重中西文化不同之处所造成的障碍,因此使不少交流活动未达到预期效果。 其实中国故事是可以叙述给美国民众听,也可以保持中国的本质,但却说得很美国化。像上面提到的洛杉矶时报有关小悦悦的报道就是一例。 如果我们在报道中国的小悦悦事件在中国所引发对中国传统道德讨论时,引言是关于中国传统美德的话,显然就马上在我们与美国读者之间筑起了一道墙,因为不了解中国文化的读者,在看到中国传统时,根本无法再往下读下去。 巧妙地一句"你如何把坏撒玛拉亚人变成好的撒玛拉亚人"就把隔断交流的墙拆了,同时铺上了一条交流的桥梁。这就是我们从事文化交流人要认真实践的事。 ******** 作者:朱易,本报专栏作者。曾任教于中国中南大学,现任《国际日报》总编辑。著有《活出不平凡——现代西方十大品格典范》(培根文化出版社),《美国长春藤大学校长演讲集》(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教会发展大趋势》,《重回安提阿教会》,《从为奴之家到应许之地》(山行文化出版社)等著作。 专栏文章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和观点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