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巿民湧到投注站下注,希望橫財就手。至昨晚6時,投注額已突破億元。若一注獨中可得馬會史上第二高單注六合彩派彩的達7500萬彩金。
去年一名幸運兒在去年的1月31日獨得頭彩金額8600多萬元,成為史上最高的獎金得主;而現時第二高的獎金得主為去年10月23日的六合彩投注者,得7100萬元。
馬會近年多次為巿民製造過千萬甚至過億的發大財的機會,令全城瘋狂投注,但馬會時稱中獎人數太多,派彩超投注額「大蝕」。有次一期六合彩派彩連博彩稅及馬會佣金等開支後竟蝕2200萬,要由金多寶備撥款派彩。
但監察賭風的機構表示雖說馬會是非利營運,但作為博彩機構當然是「蝕少贏多,「蝕錢」只是借傳媒宣傳的「假象」,並踢爆馬會幾年前將六合彩投注金額加倍,但實事上派彩實得獎金卻不會有明顯增加,說蝕錢只是數字遊戲而已,近兩年六合彩的「盈利」仍是節節上升。
更甚者,明愛機構2010年一項研究結果顯示,近9成有參與賭博的學生表示在15歲以下已賭過其「第一鋪」,近二成半更相信賭是可以令他們發達。博彩公司及社會傳媒的大事吹噓不勞而獲的「發財夢」都可能不知不覺中對青少年造成難以察覺的壞影響,讓青少年至社會的未來成為賭博熱潮的「最大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