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達芳指教會救急不救窮 促從根本起訂滅貧方案 關銘恩 2010年6月25日星期五 上午10:19 從事基層服事30多年的禧福協會總幹事劉達芳博士在最新一期通訊中探討了教會有足夠資源卻在解除貧窮的舞台上缺席的原因,她認為主因在於華人教會在神學和傳統上偏重個人而不理會制度,重果而不重因,救急而不救窮。她並提出教會必須從正視導致問題發生的根本開始,去制定有效措施杜絕問題再生。 劉博士該篇文章引述了最新公佈的09年教會普查數據,指出香港教會有足夠資源去改變貧窮社區。從數字看全港有1250間教會,有44.5%的堂會有教育工作,包括246間開辦幼兒教育,176間辦小學,134間辦中學,又有近64%堂會聚集點有提供社區服務,其中有285間溫習室、201間扶貧服務、134間有家庭服務,108間有兒童托管服務,108間有新來港服務、64間有就業支援服務。再加上43間教會參與愛心糧倉派發食物,又有21間教會參加了支援貧困家庭青少年成長的嚮導計劃。 「按這數字,香港教會在扶貧或社區脫貧上有擧足輕重的影響力。」劉博士總結指出。 她又從該普查中有關教會參與社區服事的數據,去探索教會忽視社會公義問題的原因。數據中顯示75%的教會有捐款救災、48.7%的教會有探訪或服侍社區人士,又有46.3%的教會以金錢或物資援助有需要人士,但向非政府機構反映意見的只有16.8%,有5.6%的堂會成立小組去關注社區問題,而向政府反映意見的堂會則更少,只有1.9%。 劉博士指出該數據反映了教會在解決貧窮問題的舞台上缺席的主因,在於神學及傳統上著重個人、不理會制度,重果而不重因, 救急而不救窮。 劉博士認為近年雖有不少教會透過各種的扶貧計劃去幫助社區有需要人士,比如愛心糧倉派發糧食、又有嚮導計劃幫助貧困家庭的青少年發展,確實接觸不少貧困人士及家庭並為他們提供了實質的幫助,不過她指出這些所接觸的人只是「冰山一角」,仍有絕大多數有需要的人未得到幫助,教會需要注視導致問題發生的根本原因才可真正解決問題,比如長者貧窮的問題的根源在於老無所養。 三方結合探究問題根本 就具體策略,劉博士提出可讓參與社區服務的教會與學校及機構組成關注社區的核心成員,一同去探討貧窮的現況、成因、解決方案,再向地區政府提交「滅貧措施」意見書。 她亦提出一些具體建議,比如針對貧窮家庭上網困難,教會可給學童提供一個有電腦和導師的安舒的溫習環境,去舒緩跨代貧窮的根本問題。又例如教會增建老人院舍及社區中心等服務,同時滿足區内長者需要照顧的需要,又能提供基層就業機會。此外鼓勵商家在貧窮社區投資創業亦是緩和地區性貧窮問題的方法之一。 最後劉博士指出教會並非在「四牆之内」,耶穌基督的福音亦不是拉人上教會,盼望教會能做到的是「住在人群中間,與街坊相聚,幫助學習孩子補習,將食物帶給貧困人士,又與單親家庭同哭,與精神病患的同行,叫無依靠的老人有歡笑。這樣,社區的人一定懷歡愉熱切的心情等待教會的人來到。」 禧福協會計劃將各區教牧組織起來,一同去探討社區的貧窮現況、成因及解決方案。有意參加者可致電35839341聯絡曾女士。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