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思想家馬丁‧布伯 編輯室 2012年2月2日星期四 上午6:39 馬丁‧布伯(Martin Buber)是近代的一位猶太裔思想家。1750年在波蘭的猶太社會中興起了充滿著熱忱、喜樂、宗教情操的猶太人。他們的信仰極其嚴謹,後來就成了所謂的「虔誠派」。而布伯的思想就是淵源於此。他們感到上帝的同在,也感到個人與個人之間要有親密的團契,同時人對自然也需要有親密的關係。布伯認為,信仰不是將聖經看作死板的教條,乃是神與人有一種親密的關係。有的神學家認為,「普通知識」往往是對客體的知識,而對「啟示知識」所包含的對象不是客體,乃是主體。 布伯以「我——你」的名次來解釋啟示與信仰。他用神觀、人觀與世界觀三方面來解釋聖經。不少更正教的神學家和新約聖經學者在他們自己的作品中都引用過他的觀點。布伯的作品中最出名一句話是——「所有真正的生活是『遭遇』。」今分述如下: (一)布伯認為「我——你」這種關係最典型的就是婚姻,男女青年彼此將自己無私的給與對方。他說:「每一個真正的『我——你』遭遇的地方,上帝也在那裡。」 (二)「我——它」的解釋與「我——你」相聯。先有「我——你」,接著就有「我——它」。布伯認為「這一位有位格、創造宇宙萬物的上帝,藉著祂所造之物,我們也可以曉得祂是『永生的上主』。」有的哲學家稱此為「有靈性反應的宇宙」。 布伯思想對聖經解釋的三大貢獻: (一)布伯在他提出的「社團觀」中指出,不僅不要欺侮寡婦、孤兒和異鄉人等弱勢族群,而且還要很好善待他們。布伯認為,上帝是要人、他人、社團都存著「我——你」關係,彼此應該是一個休戚與共的社團。 (二)信仰對白——上帝與祂的信徒之間不是死板的教條儀式來維持,乃是如耶穌所說的「來,跟隨我!」這是彼此有親密關係的交通。 (三)布伯認為「我——你」的關係可使人對自然有新的瞭解;而「我——它」的關係能發現萬有中也能領略到一些神的奧秘。 我在研讀布伯的生平時,同時也想起了一件往事。那一次,我從巴黎搭夜車去羅馬。上車後,我心中暗想,這麼長的旅途中,總得為主作一點事,想不到與我在同一個臥鋪車廂的是帶著孩子的一位韓國男子。我開口向傳起福音來,可是那韓國男子不諳英文,好在孩子上幼稚園時學過一些英語,於是他擔起我們的翻譯。奇妙的是,這位先生最後竟然決志信主! 當時,我心中暗想神果然在我們中間行了美好的事。我和那位平生素未蒙面的韓國男子在同一個臥鋪車廂,而且他還帶著能為我們英文翻譯的小孩,這些豈不是表明上帝早已就預定了這一切嗎? 所以在我看來,這位韓國男子從巴黎上車並在車上信主這件事跟布伯的理論正好不謀而合,可以稱得上是布伯思想具體實際的應用,說起來實在令人驚訝。 **** 作者:俞敬群牧師。資深牧者,著名的華裔作家,於紐約曼哈頓牧會50多年;曾七次榮登世界名人錄(who's who in the world)殿堂。他一生出版過十一本書籍,其中《和諧之歌》是他最滿意的作品,本書亦被世界聞名的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所收錄。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