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父的爱感动全村归信天主
曾维州传道。(曾维州传道提供)
金钱围村祠堂屋顶上竖立的十字架。(图:基督日报)
曾维州传道与团友参观金钱围村祠堂的历史。(图:基督日报)
随著旅程的深入,一行五人来到了金钱围村。迎面而来的是一座独特的祠堂——郑氏翰鹏家祠。令人惊喜的是,祠堂的顶上竖立著一个显眼的十字架。曾传道介绍,这座祠堂于2010年获列为三级历史建筑,它的故事与一段历史、一位神父环环相扣。
金钱围村祠堂大门有一副对联:"荥阳世泽,通德家声"。荥(音形) 阳是郑氏家族的发源地,族人是春秋战国时郑国的后人。早期的郑氏村民主要在荃湾从事菠萝种植,但因政府征地,许多村民在1929年选择迁居金钱围村,并建造了这座郑氏翰鹏家祠。
不幸地,村民在建造过程中所托非人,负责建造的代表因嗜赌把资金挥霍精光,造成村庄的发展受到影响。在这个困境之际,来自意大利的区鸿慈神父(Rev. Diego D'Ayala Valva)的出现改变了村民的命运。区神父于1925年来到香港,他精通客家话,帮助了村民筹募资金以赎回被抵押的祠堂和部分房屋。
村民得到区神父的协助渡过难关,感激不已。据说在1935年的端午节,全村村民在祠堂共同信主,归入天主教。为表感恩,村民甚至捐赠一座村屋给教会作为弥撒的场所,这村屋后来被命名为"鸿慈堂",以纪念区鸿慈神父的无私奉献。区神父后来于1989在香港离世。
随著村庄的发展,该祠堂于1935年被改成小圣堂,名为"圣母七苦小堂",并在上面竖立了十字架。传闻村民还将祖先的神主牌丢入锦田河,可见他们在信仰上的转变和诚意。
曾维州传道对于金钱围村的历史深有感触,他说:"赌钱真是可以输身家,甚至赌掉了祠堂和房屋。但正是这样的绝境,却成为了听见福音的契机。"他进一步提醒大家,无论生活好坏,每个人都应该在平静的日子里寻求信仰,因为神的爱在每个人身上都不会缺少。
村民迁往圣犹达堂做弥撒
圣犹达堂外貌。(图:基督日报)
这故事还有后续。1967年,随著教区的新教堂——圣犹达堂在锦上路落成,金钱围村的村民转至此堂进行弥撒,而原有的祠堂则被交还给村民并用作村公所。然而祠堂顶上的十字架依旧矗立,见证著这段信仰历程的延续。
圣犹达堂所记念的是新约圣经《犹大书》的作者犹大,他是耶稣的亲弟,也是初期教会的重要领袖。圣犹达不仅是基督传入亚美尼亚的先驱,也是天主教信徒的一位主保圣人,专为那些承担重担的人提供支持。
对于天主教视犹大为"主保圣人",曾传道解释:"基督教强调神是万福之源,我们一切的帮助都是从神而来,如果将这些能力分配或归功于各圣人,就是亏缺了神的荣耀。"
这次历史信仰之旅不仅让我们走过了金钱围村的脚步,更透过村民的信仰故事,感受到历史的深邃与信仰的力量。在苦难与困境中,上帝为村民带来了希望,引导他们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