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续锦田历史信仰之旅——金钱围村祠堂顶上十字架的故事

再续锦田历史信仰之旅——金钱围村祠堂顶上十字架的故事
再续锦田历史信仰之旅——金钱围村祠堂顶上十字架的故事
再续锦田历史信仰之旅——金钱围村祠堂顶上十字架的故事
上回提要:圣地团持牌领队兼退休牧者曾维州传道于12月23日率领本报记者走访锦田的四个村落。本报上篇圣地领队曾维州传道亲领 探索锦田基督教历史之"福地传奇"报导,一行五人第一站到访了歌影视女艺人莫文蔚的祖父母创办的圣公会圣约瑟堂,了解其祖父莫理士(Alfred Morris)在上世纪初办教育和医疗贡献。莫的祖母罗惠德在"圣约翰妇孺诊所"为当地的村妇接生和医治妇科病,建立家庭教会、开办识字班,两人均在锦田留下美好的福音脚踪。

神父的爱感动全村归信天主

再续锦田历史信仰之旅——金钱围村祠堂顶上十字架的故事

曾维州传道。(曾维州传道提供)


金钱围村祠堂屋顶上竖立的十字架。(图:基督日报)

再续锦田历史信仰之旅——金钱围村祠堂顶上十字架的故事

曾维州传道与团友参观金钱围村祠堂的历史。(图:基督日报)

stjohn

随著旅程的深入,一行五人来到了金钱围村。迎面而来的是一座独特的祠堂——郑氏翰鹏家祠。令人惊喜的是,祠堂的顶上竖立著一个显眼的十字架。曾传道介绍,这座祠堂于2010年获列为三级历史建筑,它的故事与一段历史、一位神父环环相扣。

金钱围村祠堂大门有一副对联:"荥阳世泽,通德家声"。荥(音形) 阳是郑氏家族的发源地,族人是春秋战国时郑国的后人。早期的郑氏村民主要在荃湾从事菠萝种植,但因政府征地,许多村民在1929年选择迁居金钱围村,并建造了这座郑氏翰鹏家祠。

不幸地,村民在建造过程中所托非人,负责建造的代表因嗜赌把资金挥霍精光,造成村庄的发展受到影响。在这个困境之际,来自意大利的区鸿慈神父(Rev. Diego D'Ayala Valva)的出现改变了村民的命运。区神父于1925年来到香港,他精通客家话,帮助了村民筹募资金以赎回被抵押的祠堂和部分房屋。

村民得到区神父的协助渡过难关,感激不已。据说在1935年的端午节,全村村民在祠堂共同信主,归入天主教。为表感恩,村民甚至捐赠一座村屋给教会作为弥撒的场所,这村屋后来被命名为"鸿慈堂",以纪念区鸿慈神父的无私奉献。区神父后来于1989在香港离世。

随著村庄的发展,该祠堂于1935年被改成小圣堂,名为"圣母七苦小堂",并在上面竖立了十字架。传闻村民还将祖先的神主牌丢入锦田河,可见他们在信仰上的转变和诚意。

曾维州传道对于金钱围村的历史深有感触,他说:"赌钱真是可以输身家,甚至赌掉了祠堂和房屋。但正是这样的绝境,却成为了听见福音的契机。"他进一步提醒大家,无论生活好坏,每个人都应该在平静的日子里寻求信仰,因为神的爱在每个人身上都不会缺少。

村民迁往圣犹达堂做弥撒

再续锦田历史信仰之旅——金钱围村祠堂顶上十字架的故事

圣犹达堂外貌。(图:基督日报)

这故事还有后续。1967年,随著教区的新教堂——圣犹达堂在锦上路落成,金钱围村的村民转至此堂进行弥撒,而原有的祠堂则被交还给村民并用作村公所。然而祠堂顶上的十字架依旧矗立,见证著这段信仰历程的延续。

圣犹达堂所记念的是新约圣经《犹大书》的作者犹大,他是耶稣的亲弟,也是初期教会的重要领袖。圣犹达不仅是基督传入亚美尼亚的先驱,也是天主教信徒的一位主保圣人,专为那些承担重担的人提供支持。

对于天主教视犹大为"主保圣人",曾传道解释:"基督教强调神是万福之源,我们一切的帮助都是从神而来,如果将这些能力分配或归功于各圣人,就是亏缺了神的荣耀。"

这次历史信仰之旅不仅让我们走过了金钱围村的脚步,更透过村民的信仰故事,感受到历史的深邃与信仰的力量。在苦难与困境中,上帝为村民带来了希望,引导他们走向未来。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