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梁永泰博士的「四封信」(二) 致社會領袖——

【專訪】梁永泰博士的「四封信」(二) 致社會領袖——
梁永泰院長。(圖:基督日報)
談到領袖的話,大眾的期待是高瞻遠矚、運籌帷幄、多謀善斷。但能深受喜愛、贏得民眾讚賞的社會領袖又有多少呢? 本報記者走訪前突破機構總幹事、恩光書院創辦人兼院長梁永泰博士,他分享了對領袖的看法,並提出好領袖要具備的條件。

是次訪談為梁永泰博士的「四封信」(給香港教會、社會領袖、香港青年人、基督教媒體)之二。

領袖能力有限同情看待

談香港領袖之前,梁永泰先從菲律賓說起。菲律賓人民認為馬可斯(Ferdinand Marcos)總統當政時,人民認為他是美國的傀儡,指責他實施戒嚴法並涉及大量貪污,最終人民力量推翻了他的政權。後反對派領袖阿基諾(Ninoy Aquino)上任,他被暗殺後由他妻子科拉松(Cojuangco Aquino)接任總統。然而她在經濟管理方面表現不佳。接下來她的軍人副手接任,之後再轉到一位明星當選總統,也未能解決問題。後來是學者成為總統,但貪污行為更為嚴重。「過去人們不斷上街示威抗議,隨著時間過去反對者逐漸放棄了。以前人們會問:『他們有什麼問題?』今天他們則會問『我們有什麼問題?』我們選來選去都選不出好的領導人,這表明根本是我們自身有問題。大家都只有這麼多『斤兩』了。」

梁博士話鋒轉回,香港情況亦雷同:從董特首到曾特首、從梁特首到林鄭都各有自身不足,社會經歷大浪暗湧,都未能締造令巿民滿意的政治社會環境。梁永泰認為對社會領袖不能一味怪責:「首先我們要同情領袖們,因為他們願意承擔責任,但到底能力有限,他們只是想做好本職工作。」

他說:「這不是『 他們』 的問題,而是『 我們』 的問題。我們沒有栽培出足夠的領袖,教會不講領導力,商業只講企業管理。我們先天不足,所以要感謝這些領袖的承擔,認識到他們的限制,不應只是罵政府,而是要參與和幫助。」

他認為第二要承認我們的水平不夠:「我們缺乏世界級的人才。我們處於全球角力的中心,議題是世界性的,但我們先天不足。不像李光耀,他在馬來西亞和英國受過教育,準備充分,政治智慧高超,連馬來西亞都怕他。他的妻子也非常聰明,兩人都考第一,他有部署,而我們沒有。」

【專訪】梁永泰博士的「四封信」(二) 致社會領袖——
梁永泰認為香港需要長遠一步一步作出改變,才可望最終能產生更強的社會領袖。(圖:pixabay)

香港「外行人管內行」

被問到當中的問題在哪裡時,梁永泰認為是香港政府存在「外行人管內行」的問題,並缺乏本土智庫。他提到一位前特首失言,竟稱宗教和體育界無經濟貢獻。又曾任特首參選人的西九主席,提出西九龍文化區要綜合五個參賽的世界級設計特色,無視設計整體性及法律版權等問題。他評論說:「這些領導者沒有相關文化背景,卻擔任重要職位,反映出香港社會都是外行管內行。」梁永泰續說:「律師搞教育,以為自己是文官;但英國體系中的文官有通識教育,劍橋和牛津等大學有通識課的,我們基本上是沒有通識的。我們專科專教。沒有這些意識的,都是外行理內行。你怎麼解雇都沒用,都是水平差不多的人。」

他認為要全面市民提升,長遠一步一步作出改變,才可望最終能產生更強的社會領袖。

領袖關注周遭行動至上 那麼領袖有什麼條件呢? 梁永泰說首要是上心(mindful),對周遭的一切保持關注和敏感:「無論是對地土、時間、物件、人、國家,還是對周遭的事物,都必須上心和記掛。這不僅僅是責任,更是對世界的關懷和行動。」他提到一位菲律賓朋友在電視上得悉馬尼拉東邊颱風災難的新聞,許多人喪生,五十萬人無家可歸。她立即開車數十小時前往現場,與他們悼念,參與他們的受難周,並幫助他們重建家園。這就是對世界上心並付諸行動的典範。

好領袖第二條件是具備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合作的能力(culture collaborative),在全球化的時代,跨文化合作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要的。領袖還要有未來感(futuristic),能夠預見未來的趨勢和挑戰;以及歷史感(historical),理解過去的經驗和教訓:「這不僅僅是對歷史的尊重,更是對未來的指引。」

人人都是領袖 集合恩賜共享領導

「其實,人人都是領袖,領袖是一個團隊。」

他提到《Community of Leaders》探討了領袖的神學,而英國電影(Watership Down)講到一群小兔子在搬家過程中,每隻兔子在每個難關中扮演不同角色,展現了團隊合作的重要性,「領袖是一個團隊,我們常說的恩賜就是每個人的不同才能,這些才能共同組成一個群體。社會也是「領袖的群體」(community of leaders),不是誰比誰能幹,也不是誰比誰地位高,不是一個人主導。」他提出社會需要更多的「共享領導」(shared leadership),能包括女性、兒童、老人和新移民的聲音。

梁博士經常提醒建築公司的老闆要給南亞裔員工機會擔任主管,並加以培養。他又提到北京一所農家女技術學校專門教授農村來的婦女洗髮、推拿按摩等技能,梁博士建議讓她們也認識歷史和文學,因為這些學生將來也要成為主管:「不能把某些人群視為領袖,而把另外某些視為下人。不,人人都是領袖。」

聖經充滿弱者成為領袖的故事。撒母耳從小就被培養成領袖;但以理即使在亡國亡家的情況下也被培養成領袖;約瑟在多難中同樣被神培養成為領袖。他認為如果能夠讓家庭、教會和社會中的每個人都擔當不同的領袖角色,未來就會湧現大批優秀的領袖。這就是「領袖社群」(community of leaders)的概念。

恩光書院多樣化課程 培訓多元化領袖

未來的領袖也必須能夠應對科技的快速發展,他說:「科技是功能性的,可預測的,但科技本身並不足夠。關鍵在於如何管理科技,而不是被科技管理。」梁永泰創辧的恩光書院開辦的課程強調人性與尊嚴的領導力,幫助學生在科技時代中保持人性的核心價值;同時擁有未來的視野,使他們能夠在快速變化的世界中保持領先。亦讓學生認識歷史文化,從歷史中汲取智慧,並成為能夠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效合作的領袖。 以信仰眼睛看世界,在社會中看見基督。

本報導是梁永泰博士在本報訪問「給……的四封信」中《致社會領袖的信》,其餘的三封信則探討有關香港教會、香港青年人和基督教媒體的課題,為時代及教會界把脈,訊息令人省思。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