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为什么存在? 我们为什么在这里? 如何证明上帝存在? 为什么全善的上帝会容许罪恶和苦难呢?
这些重大问题不单难倒不少寻道者,自认为晓得真理的基督徒可能也难以解答。
华人护教学学者骆德恩博士( Dr Andrew Ter Ern Loke)大半年前伙拍学生Christian Sim出版英文新书《The Biggest Questions of Existence》,以谨严的学术思维、深入浅出的文字,将多年来刨根究问的难题逐一解答。本报记者上月与这位来自新加坡的华人学者访谈, 对他为何投身护教学、他护教的方法以及文化护教使命有更深入的了解。
从传福音到护教热情
骆德恩博士出生于一个基督教家庭,从小就跟随家人参加教会活动。然而,幼年的他对信仰并不认真,直到16岁时,开始思考人生的重大问题。他发现只有基督教信仰中才能找到终极答案,于是他真正接受了耶稣基督为生命的主。
他于19岁考入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系。青年骆德恩对事奉充满热情,大学期间热衷传福音,无论是佛教还是无神论,他都爱与不同信仰背景的同学交锋,特别是在科学与信仰的交汇点如大爆炸理论、创造论与进化论等问题等都激发了他的浓厚兴趣。
起初,他只为传福音而研读大量护教、宗教哲学、神学以及基督教历史等书籍。出乎意料的是,越读他越感兴趣,并找到了许多困扰已久问题的答案,包括如何证明上帝的存在、耶稣复活的证据、苦难的意义,以及关于预定论的讨论等。"在教会20多年很少听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但原来在学术领域,许多宗教哲学家早已深入探讨过这些难题,并提供了很好的解答。"
发现到这点时他非常兴奋,"这不仅坚固了我的信心,也让我得到装备,能更有力地传福音。因此,我越来越积极参与护教的事奉。"
神学院跨学科训练匮乏 怀抱护教的负担
骆博士在医学系毕业后行医七年。然而这期间上帝逐步加重了他对护教工作的负担。经严肃思索和祷告,他最终确定上帝的呼召,毅然放下听诊器投身于护教学的研究。
随后,骆博士赴英国伦敦国王学院深造神学并取得博士学位。完成学业后,他在美国创欣神学院教授神学,现受聘于香港浸会大学教授基督教研究及哲学。他说:"我希望透过讲课和写书帮助基督徒更好地解释自己的信仰,同时解答未信者对基督教信仰的困惑,消除他们接受基督的障碍,帮助他们信靠耶稣。"
面对信徒提出的信仰难题,教会无法给予有力回应。骆博士认为关键在于神学教育"断炼"。他分析,许多牧者在神学院期间未受过扎实的护教训练,学者多专注于巴特(Karl Barth)、莫特曼(Jürgen Moltmann)等学者的理论研究,虽具学术价值,却与护教实务脱节,难以回应当代议题:"怎么证明所相信的真与假? 如何理解基督教与其他学科如科学、哲学的关系等,这些都是跨学科的议题。"
骆博士强调,护教学是一门跨学科的领域,需整合神学、科学与哲学思维。但现行神学教育恰恰缺乏此视野,"跨学科的思考在神学界非常缺乏,所以神学教育是个大问题。如果要做好护教学的话,神学院的教育需要很大的改进。"
师从著名护教学家麦格夫、克雷格
骆博士的学术养成深受两位极负盛名的跨领域护教学家启发,一位是兼具神学与科学背景的牛津大学教授麦格夫(Alister McGrath)博士;另一位是当代顶尖哲学与神学双栖学者克雷格(William Lane Craig),其护教论述对骆博士产生深远影响。骆博士更于2008年攻读硕士期间亲炙其门下。这两位大师横跨科学、哲学与神学的学术方向,为骆博士的护教研究奠定了跨学科视野。他亦跟从恩师走上护教作家的漫长之路。
骆德恩博士直言,一般基督教出版社如天道书楼、InterVarsity Press等亦出版不少护教学书籍,但他的护教性专著和文章则有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剑桥大学出版社、Routledge、Springer Nature等国际顶尖学术机构出版,在品质上有关键性差异。这些出版社不仅要求同侪评审,更由各领域权威学者把关——例如基督教历史专书需经其他历史学家审查,内容必须符合学术严谨性与逻辑一致性。他简单解释:"教会出版的护教学书籍多由内部审核,但我的著作必须通过基督徒或非基督徒专家的严格检验。"
《The Biggest Questions of Existence》出版源起
由于内容深奥,技术性较高,这些出版的读者群多为学术界专家,对于不少普通读者来说只能望门兴叹。骆博士希望能撰写一本更贴近大众阅读水平的护教书,让严谨的学术论证能以更易理解的方式呈现。在上帝带领下,这个想法因遇到一位特别的青年——《The Biggest Questions of Existence》年青的共同作者Christian Sim——得以实现。
Christian的经历与骆德恩博士有些相似之处。出生于基督教家庭的他,青少年时期对信仰产生诸多疑问,却在教会中得不到解答,最终带著失望与愤懑离开教会。多年后因缘际会结识骆博士的女儿,在深入讨论信仰困惑后,经她推荐阅读骆博士的著作和其他著作,并与骆博士和其他信徒交流,终解开多年心结重返信仰。
凭借写作的恩赐,Christian Sim成为骆博士的得力伙伴,将骆博士多年来艰深的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深入浅出的文字,共同完成这部面向大众的护教著作。除了整理资料及写第一章简介外,Christian最大的功劳是给予回馈,确保内容通俗易懂。
因此《The Biggest Questions of Existence》综合骆博士过去护教书籍的重要课题,当中包括了知道真相的方法论、如何证明世界是上帝创造、如何解释世界的罪恶和苦难、如何证明耶稣复活、如何知道死后的世界等,都一一给出合乎逻辑及科学性的大解答。
护教学论证贡献:无可反驳的逻辑论证
教内广为流传的护教经典,诸如麦道卫《铁证待判》、李‧斯特博《重审基督》等著作,已为不少重大问题给出了答案。那么骆博士的著作有什么特别的价值呢?
骆博士表示这些作品确实对护教领域贡献卓著,但学术严谨度存在明显局限。以《铁证待判》为例,该书引用犹太历史学家约瑟夫的《犹太古史》作为耶稣受难的史实佐证,却未处理一些对该文献真实性的质疑。
而《重审基督》作者李‧斯特博曾是《芝加哥论坛报》的法务记者,他以记者的怀疑态度和法律训练,对耶稣复活的真实性进行缜密的论证与访问,采访了多个领域的学者,包括历史学、哲学、神学与医学专家,从中推论证明耶稣复活。虽然提出有力的论证,但没有排除所有可能的自然解释。
骆德恩博士擅长逻辑论证,的做法是"先列出,后排除"——系统性地列出所有可能怀疑耶稣复活的解释,并逐一排除这些可能性。此方法确保所有反对意见都能得到合理的回应,并排除所有其他可能的解释,完美论证基督教的真理。
以证明耶稣复活事件为例:"没有人宣称看到复活的耶稣;或者有人宣称,但他们实际上什么都没看到,可能是撒谎,或者看到了脑海里产生的幻觉、或者是脑海意外的东西但不是耶稣;或者是耶稣但他之前没有被钉十字架:也许耶稣的仇敌钉错了人,或者耶稣有被钉但没有死在十字架上,或者耶稣有死并且复活了。除此之外,没有其他解释。"他先列出所有可能的解释,然后用历史论据把其他可能性一一排除,最终得出耶稣确实复活的结论。
过去也有学者对探索世界起源的宇宙论证提出严谨的演绎论证(deductive argument),但是骆德恩博士以更严谨的论证,而且避免可能的反驳。"基督徒需要证明什么,不信者又要证明什么,两方面需要什么证明,他们要怎样证明自己,都把它整理出来。"
这种论证方式是其他护教书籍中未曾出现过的,他说:"这是在论证上作出的一个很重要的贡献。"
他们常常能找出"反驳的理由"
这个思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骆德恩博士在传福音过程中的深刻观察。实际对话中往往会碰壁:许多问题似乎无法给出令人信服的回答。无论提出什么论证,非信徒常常能提出反驳,最终陷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僵局。久而久之,护教就变成"再怎么辩论也无济于事"的事情——这不仅是个人传福音时遇到的困境,更是当代宗教学研究面临的普遍难题。
他认为这正是护教学面临的一大难题。《铁证待判》等经典护教著作中看似充满把握的种种论证,非信徒往往能都能提出新的质疑,在其他护教书籍中也难以获得令人满意的解答——怎样更好的回应不信者不断产生的未解难题,成为骆博士学术研究的核心动力:"思考这么多年后,我发现这些问题能够更好的被解答。我们也能用更多严谨的方式能确保他们的问题都能被解答。"
基督徒的护教谬误
基督徒护教上有不少盲点。基督徒传福音时常以为已掌握充份理据,例如"看看宇宙的运行多么精巧!大自然何等奇妙!背后一定有一位设计者,那就是上帝!"但这些无神论者眼中却显得薄弱。
骆博士一针见血:"排除偶然性就等于证明有设计者吗?"他指出这是"God of the gaps"的谬误论证(fallacious argument)——将无法解释的某个东西都归因于上帝。无神论者亦会反驳:"非偶然"未必等同于"设计",并且只要科学发展下去,也许人类也能知道宇宙的来源,不必然要有上帝。
"古人曾将雷电归因于"雷公",随著科学进步,但随著科学进步,人们会发现不需要有上帝亦可以解释,",骆博士一针见血:"很多无神论者会认为人是因为无知才会相信上帝的存在,这是他们不相信的理由。"
证明宇宙存在设计者。骆博士书中运用演绎式论证:首先将有关宇宙秩序的微调的可能性系统分类——要么是无因产生,要么是有因产生;若属有因,则进一步分为偶然因素或非偶然因素;而非偶然因素又可细分为无理性的非偶然因素,或有理性参与者的因素,或者是偶然和非偶然因素结合产生的。
通过层层递进的逻辑排除法,经逻辑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即使是自然律仍然必须被设计,因此仍然需要有设计者的存在。他说:"通过逻辑分析,可以更严谨地证明世界有创造者,避免了God of the gaps的谬误,更能确定这宇宙确实有创造者。且这一结论不会被未来的科学推翻。"
无法反驳、就信吗?
科学的严谨性在护教上有其必要。但是逻辑上说得通,不信者就会相信吗?
"这是很好的问题。我的经验是:若没有上帝的工作,没有人能真正相信。正如圣经所言:若不是圣灵感动,没有人能认耶稣基督为主。这涉及人的罪性——特别是态度上的问题如抵挡真理或骄傲的问题,不能单靠逻辑论证解决。"骆博士说,"态度的转变需要神的感动和光照,更需要上帝的爱来克服人抵挡真理的本性。"
然而他强调不能忽视逻辑严谨的必要性。"不能简单地将非信徒的不信归咎他们『抵挡真理』,就因此懈怠护教工作,这是严重的错误。我们仍要尽好护教的本分,将真理阐明,并祈求圣灵光照使不信者归义。"
他有一位学生参加教会四年,虽认同耶稣的教导,却因科学主义的障碍无法真心相信。骆博士跟他说:"科学主义不能被科学所证明,实证主义亦不能被实证所证明。"说了这个后,再给他讲了宇宙论证和耶稣复活的论证,"当天下午他就信了耶稣,满怀笑容——为这一刻他等了四年。"
事后这位学生说:"为什么四年来从没有人这样解答我的疑问?"这话令骆博士当头棒喝,此后他常在课堂引用这个案例,更感悟护教工作的重要性。
传福音时,基督徒常费尽唇舌为信仰辩解;为突破困境,骆博士多年来一直努力倾听他们"不信的理由",甚至让学生们在课堂中正反辩论,深入找出他们不信的理由,令他在护教理论上不断至臻完善。
以学术护教作文化使命
骆德恩博士出版过浅显易懂的护教书籍,如《愈辩愈明: 从哲学,科学,历史论证基督信仰》、《神学大哉问: 护教式系统神学》、《星空背后的真理》等,同时也撰写普及性文章。他认为浅白文章能让更多人理解信仰,但强调学术性著作同样重要:"学术书籍虽然读者较少,但其严谨论证能建构更有力、更全面回复反驳,更详细并经得起考验的护教学论证,这是非常重要的。"
他指出当今"速食文化"导致思想肤浅化,但深度的学术著作对基督教思想和护教学至关重要:"面对复杂疑问时,往往需要从学术著作中寻找答案。"他提醒,若基督徒被视为思想浅薄,将影响社会对基督教的观感:"我们必须证明信仰是经得起理性检验的真理,这关乎文化使命的实践。"
骆博士反思历史教训,指出哈佛、耶鲁等名校最初由基督徒创立,却因19世纪福音派过度侧重传福音而忽略学术深耕,最终导致世俗化。"文化使命是基督徒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必须通过学术和思想的深耕,为基督教立下坚实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