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所發一篇文章分析了基督信仰與環保意識的關係。文章由建道神學院聖經研究系助理教授張雲開所撰。他表示文章目的是「在聖經為我們所提供的框架底下,探討基督信仰對人類與其生存環境的互動,提供了甚麼前提」。當中亦對時下一些環保運動的論調作出評論。
人類改變環境無可避免
環保論調的出現是基於人類生活對環境所帶來的改變及破壞。張雲開教授認為這是無可避免的事:「當上帝把伊甸園交給人類去「治理」和「管理看守」,又吩咐他們『生養眾多,遍滿全地』,就已經意味著『改變』和『發展』是必然會發生的。」他認為一些環保人士提倡「回復自然」是不可能的事。他說:「因為一個地方一旦有了人類的足跡,『自然』便不復存在,除非「自然」一詞把人類和他的活動也包括進去。」
他認為人類帶來的環境改變不一定有負面和破壞的含義,然而隨著20世紀人類活動的發展,對地球的影響和破壞性也全面地放大,如果不加以正視,並在態度和行為上作出改變,人類將要付出的代價可能將「無法支付」。
聖經看人與自然關係
基督徒如何看待環境保護的問題呢﹖他寫道:「《聖經》就環境保護沒有多少直接的教導和規範,但基督信仰一直以來從聖經的敘事建立了一些框架性的大前提,就如人類是上帝創造及安放在地球之上,在始祖墮落之前,人類有使用地球資源的權利,和看守、管理、治理地和其中的飛禽走獸的責任和義務。」人類墮落以後,罪性亦造成了環境和生態的改變,包括人類使用動物作為食物的一部份,不少動物亦由素食轉為雜食或肉食,造成人獸間之敵對,並人和動物之間關係的失衡,令人類管治萬物的責任變得更困難和複雜。
他指出,上帝對人類一直表達賜福,讓他們安居豐足,這也是人類的願景:「這也應該成為基督徒環保行為的大前提。無論我們的末世觀是如何,對人類歷史的發展方向是如何的悲觀,基督徒總不能置自己及他人,以至大眾及人類利益於不顧。」他認為在愛人如己的命令下,基督徒有責任坐言起行,對管治生活環境上更責無旁貸。
「反工業」、「反城巿化」不可行
但是他反對一種反工業化、反城巿化傾向的環保主義。他認為工業及科技革命的確為人類帶來不少災害,但他認為「這不是事實的全部」,因為科技與知識同時亦為類帶來延長壽命、改善生活質素的福祉:「這些實質的進步雖然有一定的代價,但我們的態度和修辭不宜兩極化,不應在沒有更好的替代品之前,完全打到昨日的我,把「保護自然」看成是絕對的善,把科技看成是絕對的惡。」他認為不應全盤抗拒發展,唾棄科技。
說到環保主義裡一些反城巿化的論點,他指出人類的城巿化生活是無法改變現實和趨勢。從《聖經》看,上帝對城巿並沒有特別的反感,而是按著城巿的行為決定賜福還是咒詛。
教會和基督徒對管理環境有責
張教授更注意到城巿的獨有的功能被《聖經》用來表述上帝對子民的賜福,特別啟示錄中提及用以說明新天新地的耶路撒冷城,顯明聖經的作者明白城巿的活力和文化的潛力。他寫道:「我們也可以在其中學習功課,不要變得虛偽造作,一邊享受城市的好處,一邊詛咒城市的存在和不是。」他認為應好好運用城巿的優勢發揮創意,並使用城巿的資源解決環境問題。
他也沒有忽略環保所涉及的經濟和政治層面的問題。就香港而言,這些問題包括減廢、廢物儲藏及循環再生、空氣污染、核能、基因食物、城市規劃及設計、城市人口老化以及廣義的可持續發展等,他認為基督徒和教會都不能坐視不理,應彼此幫助作好管家的職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