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落地、法律有情——专访律师叶庆辉与柯晓宇

两位基督徒律师的信仰实践

信仰落地、法律有情——专访律师叶庆辉与柯晓宇
叶庆辉律师、柯晓宇律师。(图:基督日报)

律师这个职业常给人风光与帅气的印象:笔挺的西装、擦得油亮的皮鞋、一丝不苟的发型、才思敏捷的头脑,以及令人羡慕的收入。然而,最近认识了叶氏律师行的两位律师,他们在考量营运压力的同时肩负社会责任,按学校和教会的需要提供付费和义务的法律服务之外,更致力于为弱势基层提供法律援助,始终秉持基督信仰中"贴地而行"的精神,将专业与关怀结合。

走进律师楼,映入眼帘的是开放式的办公区,穿著正装和半休闲服的都专注地投入工作,氛围轻松却不失专业。会客室则是一片书香气息,书柜上摆满了各类法律专业典籍,格外引人注目。在这里,叶庆辉与柯晓宇两位律师早已等候,热情地招呼记者落座,随后轻松自然地分享律师楼独树一帜的文化与价值观。

叶庆辉、柯晓宇——跨界教师与金融律师的相遇

叶庆辉律师被称为"跨界律师"。他早于1997及1999年先后在香港大学取得经济学及教师教育文凭,并先后于圣公会日修小学、黄竹坑天主教小学、圣保罗书院和香港城市大学专上学院任职十多年。在教学期间,叶律师目睹教学生态和持分者的改变,导致学校经常面临法律问题的挑战,令有热诚升任校长或副校张的老师却步。当中,常见的问题雇佣纠纷、校内维修工程争议和匿名投诉等,都足以令学校的行政负担大为增加和令管理层充满无力感。

为了能更有效协助学校解决日益复杂的法律挑战,叶律师在香港城市大学专上学院任职期间兼读完成法学专业证书并于完成实习后成功考取大律师资格。叶律师及后转任事务律师并更专注教育、非谋利团体和慈善团体的业务。叶律师其后于2023年1月成立叶氏律师行,现已为超过130间学校提供付费和义务法律咨询。叶氏律师行的服务学校众多之余,更包括不同宗派的学校,对教育界的法律支援大大提升。

柯晓宇律师从事律师工作已有20年,并在最初10年专注于公司上市业务,随后8年在金融机构专责法律与合规 (Legal and compliance)工作,曾任康宏金融集团法律顾问。去年他受中学学长叶庆辉律师之邀以顾问身份加入其律师行,由内部律师(in-house lawyer)转任事务律师领域直接处理个人法律事务,他发现这种工作模式让他能以较优惠的收费提供协助,帮助他人的满足感是他选择转型的重要原因。

守护校园——为学校出谋献策提供法律支援

叶氏律师行对服务教育界有著特殊的负担。柯晓宇律师作为圣公会学校的校董和家长,深知学校面临的法律需求,例如教育局为学校提供很多指引日益繁多,每次开会都收到逾百页的资料,专业的法律解读和分析变得不可或缺。

又如近年不少学校面临杀校危机,5年来89间幼稚园停办,学校面临诸多挑战,包括校长和老师的去留、其他学校合并等考虑都容易衍生争拗。此外亦有不少法律问题如牌照申请和吊销,亟需专业法律意见。作为学校校董和律师会成员,柯律师每个月都会去中学带领法律主题讲座,旨在向学生提前灌输法治和守法等观念。

叶庆辉律师为学校提供法律咨询之余,更同时出谋献策提出实用的解决方法。他留意到香港儿童自杀率高的现象,有学校甚至一年内有两位老师在校跳楼自杀,对学生留下心理巨大和难以磨灭的创伤。为了避免学生和老师在校轻生,他曾向学校提出加建防护网,一方面可以避免学生在球类活动时不慎对玻璃窗和校内设备造成破坏,同时因为防护网兼备防堕网的功能,能有效防止老师和学生在校轻生和避免学校被外界标签为"有问题"的学校,可谓一举两得。

除了参谋献计,曾教书十多年的叶律师亦深明校长之苦:"我的角色与其他律师不同,一方面为了孩子的福祉去帮助学校预防危机,有时还要安抚校长紧张的情绪,舒缓他们的压力。"他语重心长地说:"他们的压力都很大。"

服务基层:免费法律咨询填补社会缺口

"我们的团队由志同道合的师弟、同学组成,律师行就好像一个大家庭有著共同目标。"

叶庆辉律师指出他们的法律服务不只局限于教育界,同时亦会服侍教会群体和社会上的弱势阶层,为基层人士提供法律支援。纵然叶律师发现近年法律服务费用虽然下调了,但许多基层人士仍因各种原因无法得到法律服务,导致权益受损。就此,叶律师团队会按情况为一些由教会或社福机构转介的基层人士提供免费初步法律咨询和协助他们申请法律援助。

这些法律咨询对求助者而言无疑是"定心丸":"我曾经接触一个个案:一位男士上来律师楼求助,我和他在会客室倾谈了一个多小时,没有收取任何费用。虽然这位男士最终没有正式委托我们,但我觉得付出的时间是值得的,因为已经成功帮助他厘清问题,给予了清晰的方向。"

柯律师亦分享,他曾与一位旧同事的家人就一宗刑事案件进行了1.5小时的深入交流,尽管没有收取任何费用,他仍感到这次对话意义非凡:"对我来说,处理法律文件是日常工作,但对当事人而言、尤其是刑事案件,他们要到警署报到和上法庭是很重大的事,会感到很害怕。"他又说:"虽然我最终没有成为他的代表律师,但能够缓解他的忧虑,对我来说比收取费用更有价值!"

然而当求助电话和咨询不断增加时,对律师楼无疑会带来一些压力。叶律师说:"他们只是来询问法律意见,这使我们的工作量大幅增加,但实际收益却相对减少。不过我们工作不是要追求业绩,而是希望能填补社会中法律服务的缺口。"

《圣经》上说"施比受更为有福",曾在商业法律和金融界打滚的柯律师深深体会此点,他说,"虽然收入比过去20年在商业金融领域时少,但从助人中获得的喜悦是多了!"

律师背后:真实的"法外情"

香港在80年代上演了一出电影《法外情》,讲述一名妓女被诬告杀害富商之子,一名年青律师抱著正义感为他平反的剧情感动不少人。在现实中黑白、正与邪比电影剧情更难定分界。在为基层人士提供法律咨询时,律师接触到的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血泪交织的故事。

叶律师对此深有感受。他指出许多人往往将一些犯法者简单标签为罪犯和加害者,他感慨地说:"实际上,许多案件的当事人往往是『二次受害者』。"例如,一些基层青年因受财务公司的诱骗而犯法,他们可能只是为了区区薄利,并非本意犯罪,背后诱骗势力才是真实的加害者。

叶律师认为真正"十恶不赦"的罪犯极为罕见,多数人犯罪是因为缺乏处理困境的能力,可能是因为在学校遭受欺凌或家庭虐待,导致他们在压力下作出错误选择。

叶律师曾协助一名藏毒15公斤的轻度智障学生毕业生,他的家人都没有出庭,只有母校校长和老师到场支持,整场官司都是校长出钱出力,令人难过和心酸。法庭前后见尽人情冷暖,为此两位律师更希望秉持基督信仰的爱和更生精神,在法律框架里为社会标签的年轻人提供重生的机会。他说:"打官司的最终目的不仅是让当事人免于监禁,更重要的是重建他们人生。"

此外,叶律师认为法律服务不应仅限于处理诉讼,时间许可下更应多方面了解当事人的需要。兼具教师背景的他重视从教育的角度切入,他说:"每位来到律师楼的求助者,我都会深入了解他们究竟遇上了什么困扰,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重新注入动力给他们人生的盼望。"

对于基层人士,律师行会按需要转介当事人到社福机构提供持续的支援,并且借助人脉网络为有需要者提供实质援助:"我们会转介有需要的基层人士到社福机构如圣雅各福群会,为没饭吃的人转介让他们得到食物援助,亦为犯法者祈祷或引导他们认识信仰。我的同事甚至会到监狱探望当事人。"

他道出律师行的理念:"我们律师行不以业绩为目标,而是相信神在社会中的角色,实践尽力帮助的精神。"

培养法律新血:认识真理践行公义

谈及培育下一代法律人才,柯晓宇律师劝勉有志成为律师的年轻人要拓展视野,坚守原则。他强调:"商业社会充满灰色地带,必须清楚告知当事人法律界线,绝不踩红线。"他认为,读法律不仅要钻研法条,更要关心时事,才能为当事人提供最适切的服务。

培养法律精神亦要从小抓起。教会里五、六年级的小朋友对律师的工作充满好奇,经常会问:"律师到底是做什么的?"柯律师常利用这个机会教导他们公义观,透过《圣经》故事引导他们思考。

他解释:"法利赛人如何滥用律法条文来压迫百姓,让孩子明白法律本身不是『终极标准』非常重要。"但比起社会法律,柯律师更希望他们认识终极的真理,他说:"因此神的话语比法律层次更高,是我们一生都要跟随的!"

在这条法律之路上,叶庆辉律师与柯晓宇律师用信仰与专业并肩前行。他们相信:每一个被听见、被帮助的人,都是为社会带来改变的起点,在冰冷的城巿带来基督的温暖。

采写:Isaac, 撰文:Sharon Chan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