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死不如找工作

作者:廖长仁牧师 转载自歌邻基督教会网站 经济状况跟小市民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是一个常识,亦是每个小市民实际的体会。有美国和英国的研究人员对十个欧洲国家作出调查,发现在2007至2009年间,即是金融危机的期间,这些国家因公路交通事故而死亡的数字有所下降,事关经济放缓,车辆的使用率减少,交通意外亦自然减少了。不过报告对就业人口的调查就发现,这10个国家的失业率在金融危机期间上升了三分之一,其中9个国家的自杀率都有上升的趋势。 有关报告在英国医学杂志 The Lancet 上公布,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字,指在受调查国家中,65岁以下的成年人中,分年龄阶段的自杀率增长由5%至17%不等。其中希腊的自杀率增长最大。英国的自杀率就增加了10%,每十万人中有6.75个人自杀,而且男性自杀的死亡率是女性的3倍。报告的结论是在金融危机之前,欧洲的自杀率明显下降,但随著经济状况的恶化,自杀率逐步上升,几乎可以肯定经济危机跟自杀率有关联。 另外美国疾病控制及预防中心在今年4月份公布的研究亦有相似的结论,指美国的自杀率随经济形势起跌,经济低迷时自杀率上升,经济繁荣时自杀率下降。该报告的研究范围更大,由1928年经济大萧条时期至2007年金融危机,发现经济景气跟美国自杀率之间存在关联。例如在大萧条时期,自杀率创下纪录性高点,在1932年每10万人就有22人自杀。 要防止自杀率在经济不景期间上升,有关欧洲国家自杀率的报告认为,要向社会福利系统作出更大投资,不过重点不是发放更多失业救济金,而是要有效帮助失业人士重新就业,并且设立有效机制避免就业人士容易失业。 其实一份工作对一个城市人而言,往往不只是收入的来源,更加是自我的身分和价值的一个肯定。所以当失业时,生活压力固然是非常巨大,但自我价值同样受到冲击。失业救济金可以暂时舒缓一下个荷包,但对自我的肯定就帮不了多少。 故此政府在社会面临经济危机的时候,除了集中在经济的问题上,一些帮助失业人士肯定自我的教育和宣传亦都应该加强。 市民亦要学习不要将工作职位和自我价值直接挂勾,虽然一份工作对生活的需要以至生活的模式都有重大的影响,但始终不是生活的全部。 如果有家人朋友失业的话,身边的人除了要了解当事人金钱上的需要,亦要关心到心灵上的需要,明白对方心里面难受的地方,肯定对方的重要性。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压力,帮助对方用更阔大的眼光去看眼前的困难。若果发现对方有不寻常的举动,要及早寻求协助。毕竟共渡时艰,同舟共济,所讲的大概不止是借钱给老友那么简单。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