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ik出生于印度,相貌亦是完全典型的印度男人——皮肤黑黝黝,头发鬈曲,唇上长满密麻麻的胡子,身型粗壮。他跟随父母信奉传统印度教,每逢时节都会随风俗到印度庙参拜。但是比起宗教,音乐似乎更是他的信仰,印度西方乐器他都通晓,他常高呼:I like music! Music is my life! (我爱音乐,音乐是我的生命!)
Joanne在一间基督教社会服务机构上班,她的工作就是服侍来自南亚的少数族裔人士,为他们安排课外活动,帮助他们融入香港的生活。那一年的复活节前夕上帝跟她说:"妳将一年时间献给我。"为了实现承诺,只一心一意专心服侍。
相识不是偶然
印度人多早婚,父母多次给Manik安排相亲,但当时他心里只有音乐。2006年间,Manik来到香港,有朋友找他礼拜日在教会帮手弹吉他,他为人善良,亦不介意,如此接触到基督教音乐,并认识了上帝。他心中默祷:"上帝啊,希望我的另一半也是一位基督徒。"他却没有告诉别人。
一次Joanne来到他的教会帮孩子做补习班,他们第一次见面,后来又在不同的场合见过几次,令Manik对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心里不断想:"啊,Joanne!她很活跃、有礼、热心帮助别人……她的声音好美…"
09年情人节前夕他回印度,临走前他们刚巧在地铁碰见,互相交换了名片。回国后,Manik满脑子都是她的影子。他对朋友说:"噢,她真的很好!,她很会帮助人……她很朴素,但她很活跃,真的很好……"朋友就说:"为什么不约会她吗﹖"他说:"噢!我不知道,可能因为她是中国人吧。噢,我有上帝!"
他想起了掌管婚姻的上帝。那天在电邮上向她说:Happy Valentine’s Day!(情人节快乐!)自那天起,他们以电邮和电话密密联系,Manik再次来港后二人随即展开了秘密而低调的约会。但他们心理上仍未准好,不敢公然在街上拖手,走路亦保持一段距离。
天作之合
密会了一段时间,2010年确定了对方是合适的结婚对象后,他们决定踏出重要步——见面双方父母,并征求教会牧师意见。一个中国女朋友、一个印度男朋友,何任一个家人强烈反对亦是意料中事。但Joanne认为上帝对她的婚姻必有旨意,顺服上帝的主权比爱情更重要。于是她作了一个颇大胆的祈祷:"如果这个人不属祢旨意的话,神啊,只要我的家人或双方教会牧师中有一个反对此事的,我就会断开这段关系。"
4月初二人大为紧张,这名印度男朋友正式到她家"见家长"。但出乎意外地,不论是父母还是嫲嫲都非常喜爱这个未来女婿,顺利过关。家人说:"你们今年结婚吧!"他们又见面了双方教会的牧师,以及工作的机构的牧师,他们全都对这段婚姻没有任何异议。
过了一个月,轮到Joanne和父亲一起飞往印度见面未来亲家。印度人相当尊重长辈,有不少礼仪要谨记遵守,如长辈行过要"企定定",否则会被视为无教养。幸运地Manik母亲亦相当喜欢Joanne,满意她有礼貌,他哥哥亦认为她是受教育之人,对他们关系感到满意。他们甚至曾建议他们即时在当地注册结婚,只怕她作"走佬新娘"。
回港后他们便著手筹备婚礼,并于12月份在九龙佑宁堂古式古香的红砖教堂里接受上帝的祝福,举行结婚仪式。随后他们再回去印度举行传统婚礼派对,跳舞作乐,完成了两天的婚礼,双方家庭都很满意。
Manik在结婚后半年才取得居留签证。分隔两地期间他们每晚通电话,在电话里一起祷告。当时他们不知道哪天才可在一起,回来时在机场见面时双方都很感动,每晚祷告及重逢的场面深刻印在心里。
关系恩爱 Joanne:上帝早有预备
共同的信仰亦很重要。他们每晚一起读《圣经》,透过圣经分享生活点滴,并透过经文一起祷告。由于语言不同他们各有自己的教会:他返尼泊尔教会,因为印度话、英语、旁遮普语及尼泊尔话他都通晓,她则返华人教会。有时候每个月一次他们会一起去他们结婚教堂的英语堂崇拜。
说到磨合,Joanne只想起了几件不愉快的事情,一次是在印度时,马路的车飞快狂飙,她不知所措,但他却没有拖著她,把她吓得花容失色,心中生气。原来在印度,在公众场合情侣都不会拖手而行的。
另一次是在还未结婚时,他以"来自香港的朋友"介绍给他的家人认识,她心中不快。原来他不知她是否喜欢这样介绍,他觉得最好待决定结婚后才将二人关系公告天下——最后他承认:他害羞。又有一次在香港,人人习惯走路飞快,她发现自己常走在他的前头——原来他已努力比平时走得快多了。在印度人人都以车代步,他不习惯走很多的路。
问到Manik是否有婚姻关系的困难时,他情深款款地望著Joanne,连声说:"我没有任何困难,我非常高兴,我家人很高兴,我非常幸运,非常好。"一副情人眼里出西施的样子。
原生家庭关系坚靭
印度人家庭观念很重。现时在香港生活的Manik常与母亲及兄姊互通电话,家人关系从不间断,有事亦会主动与父母商量,尽量尊重父母。他又强调母亲生我养我,认为凡是受过教育的人都应该能明白及体谅长辈。
他又说印度文化里,家庭关系紧密,子女都很爱父母和自己的兄弟姊妹。他对Joanne的家人亦一样:他会主动关心Joanne的家人,他们都喜欢他温柔、彬彬有礼、幽默好玩、会尊重长辈。甚至对他的热情也照单全收——他有时会给她的嫲嫲来个大拥抱哩!
身为印度丈夫的妻子,Joanne亦感受到南亚裔家庭关系的份量。她提醒跨种族婚姻、特别是与南亚裔人士的婚恋要注意原生家庭的关系,她说:"不要以为结了婚,搬出来住就不用理会家人,香港是这样,我自主,我跑出来结了婚就不用与你的家人联系。别以为结了婚就是两个人——他们家人的坚靭度很强。"
她说:"我其实可以不用到印度见他家人,但我亦想知道他的家人是否接纳我及表达对 他的家人一种礼貌。我有一个南亚裔朋友,男方家人根本不接纳这段跨种族的婚姻,但他们坚持结婚,最终男人无蚀底,他的家人在家乡帮他再娶了一个老婆,于是他要隐瞒太太回去结婚,因为妈妈根本不承认这个太太。所以这是很重要的,你跟南亚裔在一起时,家人是否接纳你很重要,否则婚姻很容易出很多问题。"
她又认为有共同的信仰亦相当重要。她因工作关系认识到不少不同种族结婚的男女,他们没有共同信仰,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在相处上产生很多问题:"《圣经》有教导要一夫一妻,要尊重丈夫,爱你的妻子,但发现跨种族的婚姻很容易发生婚外情的问题。" Manik:"没有爱……这根本不是生活!"
问及是否能适应香港的生活时,Manik说居住空间狭窄,另一是邻舍关系淡泊,反映出他非常重视人际关系。
他抱怨道:"香港是一个非常好的城市,但问题是屋子很小,租金非常贵,非常不公平。每个人只拚命工作,这不是生活!邻舍关系亦不好,隔壁门全都关著。在香港,人只与家人用电话沟通,但印度与家人住在一起,是爱的关系,但香港很缺乏爱……这根本不是生活!(This is not life!)"
他提到过去在印度城巿生活,邻舍关系很密切,人人大开家门,与邻居互相打招呼,随便走进哪个家里一起聊聊天、吃吃东西。邻居甚至会留下锁匙,互相帮忙"看门口"。他觉得这样的生活比香港更有人情味、更好。但Joanne习惯香港式的私稳,对随时要招呼一大堆朋友的生活方式有所保留,要她适应印度的大家族式生活对她来说可能不容易。她盼望二人关系和信仰更进深后,能作好准备跟他到印度与家人一起生活。
他们现时在同一机构服侍香港南亚裔青少年——Manik担任青少年音乐事工导师,运用他音乐的热情和天赋教授南亚裔青少年band队训练,与Joanne一起关心他们身心灵的需要,将基督信仰和爱带给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