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會更新運動的霍安琪女士以「2004年教會普查」結果,總括香港中、小型教會概況。她說香港中小型教會數目多、人數少,資源包括經濟、人手、地方等有較多限制。值得關注的是部份中小型堂會沒有屬宗派或姊妹堂會,較獨立;人事變動的人次高;此外,有些中小堂會年期不少,然而人數仍停留在中小堂階段,甚至有1成小型堂會自99年追到04年有收縮或停止聚會情況。
此外,兩位中小型堂會的牧者—以勒浸會林少玲及善樂堂林國璋牧師亦分享了牧會的經驗。
以勒浸信會合併堂會經驗
林少玲分享以勒浸信會由98年9月底開始,是由兩間小型堂會經過7年磨合合併而成。一間會眾是基層教會,會眾較年輕,另一間則有部份轉業人士。兩間堂會在7年裡經過不少商討、合辦聚會、交替聚會後,終在黃大仙「落腳」,發展成今天的中小型教會。林少玲分享說:「我自己亦是其中一個堂會的姊妹。我的建議是,因為是小型堂會,善用區內資源很重要。多年的聯區活動和遍傳活動我們也有參與,對我們教會傳福音和培訓都有幫助。」此外教會合併後,異象清晰,專心事奉兒童,終成小型堂會增長至中小型堂會。她的結論是:「神的恩典和弟兄姊妹的齊心是非常重要的。」
基督教樂善堂:認真做好神的工作
林國璋牧師為基督教善樂堂創辦人,善樂堂從97年12月成立,初時只有一家三口,第一個參加浸禮的是林牧師的父親,第二個則是他的嬸嬸。林牧師強調只要忠心做神的工作,堂會的大小不是最重要的。樂善堂第二年從商業大廈700呎單位搬至一樓千多呎單位,至今堂會聚會人數50多人。多年來,林牧師從不因是小型堂會而掉以輕心,反而認真做好每件神的工作:教會週刊、年刊、婚禮喪禮等等。他認為小型教會也有它的優點:「大堂會,有10個牧職己很了不起,1個人牧養百多會眾;小堂會1個牧師照顧50會眾,『小班教學』牧養有質素,動員力也高。」現時善樂堂不少會友擅音樂,也多次被邀在大型教會聚會演出。他鼓勵小型堂會教牧繼續在自己位置上努力,上帝自會祝福。
胡志偉牧師:小型堂會本身已有獨特的存在價值
教新總幹事胡志偉牧師亦分享,小型教會的重點與大型教會不同;小型教會重院牧式領導,會眾期望參與堂會決策,對教會忠心較強。他認為小型教會不一定要變大,本身已有存在的獨特價值,最重要的是清楚自己使命和定位,借外界的資源,如社區資源或自組小型教會網培以強化堂會實力等等。他又表示,數據顯示小型堂會的神學生及宣教士比率上、牧養質素比大型堂會高,是小型堂會的優勢。
其中參加者林俊牧師亦分享了自己到韓國小型教會的體會。他說到訪兩間韓國小型教會,其中一間70會友,但每一位都很有宣教異象,都分散各處佈道宣教;另一間教會人數保持在30人,會友增多時馬上植堂。30人的教會會友和諧相處,教會無紛爭,會友靈性得到造就。這兩所教會都打開他的眼界,認為小型教會在福音事工上更有目標計劃。他說:「小型教會不是無奈的,而是你也可以決定做小型教會,為神的國度做一些事情。」
相關新聞: 不一定要成為超級教會﹖(2006.02.17) 中小堂會:人數雖少,信徒蒙召比率更高 (2006.02.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