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經會七]嘉信博士:更新與上帝的約](/media/cache/img/0/64/6429sw_823w_486h_1x_1y.jpg)
在舊約中每次上帝與子民更新約時都會有大型的事件發生,例如《約書亞記》24章,《歷代志下》29章,《歷代志下》34章等等。每一次記念主時,都是在更新主的約。《尼希米記》十章更新約是一件很特別的事情,今天看經文的結構,從中看出經文對我們的意義和反省。
先看一看結構。昨天看過了眾民的領袖帶以色列人在上帝面前祈禱,懺悔。全民在上帝面前懺悔。
《尼希米記》記得上帝與摩西的對話,他盼望子民會回到上帝面前,而回歸的開始是他們建造了城牆,認真對待上帝的話語,按上帝的話語去悔改認罪。「現今,有時人們去營會經歷到很多情緒上的波動,但最終在生命上並沒什麼改變。而尼希米不單要公開的認罪,而是一個刻意有約束力的協議,是約的更新。」從經文中看見不同種類的人在當中,領袖有尼希米等,有祭司,有唱歌的,有弟兄,有其他民的領袖,不單叫領袖參與其中,28節將所有人都包含其中。然而,他們很多都是有功績的人,他們的妻子和兒女有知識、能明白的都去參加了,他們有知識能明白的。我們再一次明白尼希米是要人認識了才去委身給上帝。
第廿九節,他們以起誓方式承諾遵行上帝的話,若是不遵守的話會得懲罰的。起誓,是奉上帝的名起誓,與申命記第六章的模式一樣。他們起誓去謹守一切律例和誡命。
到此為止,這是一個嚴肅的聚會,上帝的律法是預期我們不會守他所立的約,尼希米是想藉著當時人們情緒高漲去轉化成對上帝的委身。而委身的內容是令人驚訝的。委身內容有六點,分作兩組,每組有三點。
第一組
一 承諾與未信上帝的人分開
因為經文已指明了上帝的子民不可跟外族人通婚,一個相信單一上帝的人與有多神論的人結婚,生出來的孩子是怎樣就可想而知。所以在家庭對上帝的忠誠會愈來愈淡了。
二 維持安息日為聖
就算外族人不守安息日,他們仍要守安息日。
三 每七年要免了窮人的債
這關連到兩條律法,為了窮人的緣故,關乎到七年不再耕種,每七年就要免去欠債人的債。
第二組
一 所有子民願為聖殿捐獻
與出埃及時一樣,每個男丁都要捐獻,但數量較少。重點不是這些錢用來支持聖殿事工,而是表示波斯王之前給的只是暫時的,或者是不足的,以色列人自己要供給聖殿需要。
二 以色列人繼續早祭和晚祭
這裡重述了《利未記》第六章提及的事情,以色列人要繼續做。每一個支派,要輪流供應聖殿的物料需要,並要建立一個名單去做這些事情。
三 有三個承諾去支持服侍的人繼續聖殿的祭祀
這第二組的承諾是完全專注在聖殿的祭祀禮儀,這就是這一章的結構。這裏所重視的是什麼呢?約的更新是要所有子民去遵守,是這樣寫的:
頭三個承諾處理每七年要做什麼事,第二組的三條承諾是與聖殿的日常運作有關。在經文中,沒有提及其他條例去處理其他問題,如貪婪、說謊等,卻是用嚴肅的承諾去處理這些事。
約的更新的重點
嘉信博士提出四點去解讀這段獨特的經文。
一 約的更新-對上帝忠誠
《希伯來書》第七章提及到麥基洗德,他一出場就是創世記第十四章,他的背景是至高無上的祭司與王,亞伯拉罕就是將十一奉獻給他。這人又是王又是祭司,之後我們就讀到摩西的律法。根據律法,祭司需要由利未支派出來。數世紀後, 約主前一千年,大衞王朝建立,上帝清楚說了王不能作祭司,祭司不能作王。
第一個王是掃羅,他想做王又想做祭司,他去「頂撞」上帝。他因這緣故死了,他的皇朝也不能再建立起來。撒母上第七章,大衞王出現的時候,指明了沒有一個大衞王朝的王可以當上利未支派的祭司,同時地,利未支派的祭司不能當上大衞王朝的王。不同支派有不同責任,即是說不要將所有權力都放在同一個人身上。上帝不容許這樣做。
但麥基洗德又是王又是祭司,他經過律法、大衞王朝的建立,大衞自己寫的《詩篇》一百一十篇中提及,他預見將要來的彌賽亞又是王又是祭司。大衞不像掃羅一樣「頂撞」上帝,因為律法提及都是大衞王朝的王不能做祭司。但《聖經》沒有提到麥基洗德的事件。大衞當時已是王,他知道自己不能做利未祭司,但麥基洗德有兩個身分,又是王又是祭司。這裏似是上帝前言不對後語,大衞就寫了詩篇,當中包含了兩個預言。
其中一個是彌賽亞是王。希伯來書第七章十一節,就是指著詩篇一百一十篇說的。
很多時候,我們將上帝的律法分為三類:道德、民事、禮儀。第一類是道德律是不變的。民事律是被國民使用的。禮儀律是有關祭祀的。禮儀律已結束,因為一切都在基督裏完成。民事律已完了,因為子民不再國家中,而是在教會中。所以一切都在道德律中,但又會有很多經文記載禮儀律法、祭祀的事,又會有十誡,所以要明白的是摩西律法。
一千年前耶穌說過摩西的律法是一定要改的。因為摩西的律法是與利未的祭祀是連在一起的。在第七章就是去解釋這簡單的一點。《尼希米記》十章,我們看見約的更新,這意義是在上帝面前有律法是如何的忠誠。到了新約的情況又會變得不一樣。
二 更多的焦點放在聖殿上
事實上,尼希米的做法是將重點放在人與上帝的關係。這是這一章最重要的一點。上帝在聖殿將榮耀顯給子民的。聖殿是一個讚美神的地方,也是贖罪祭的地方。人如何被上帝悅納,人如何用自己的努力都不足夠。我們必需為我們的罪獻祭,而祭司就是連接人與獻祭。聖殿讓人與神見面,將子民象徵成羊,而羊被殺象徵因罪而死,而血放於約櫃,至聖的地方。
我們要學習很重要的一點,我們不會有任何獻祭的物件,耶穌才是最終極的祭物。我們的罪是歸在基督身上,而祂的義在我們身上。嘉信博士強調這就是福音的核心,在很多福音派教會中,現時面對一個很大的危機,就是花了很多時間在道德的教育上。很多講章都變成了告訴教友應做什麼,不應做什麼。雖然這些都是對的,但不是福音。如果經常說這些事,只會令會眾羞愧,令他們情緒困擾,因為他們不能改變些什麼,以為自己是絕望的。有些基督徒,因為當天早上沒有靈修而感到困擾。教會中,我們是需要有這些提醒,但我們努力去做的應是福音的核心,無論在舊約還是新約,這些道德教育都不是福音的核心。福音的核心是耶穌白白犧牲,為罪人作了獻祭。
尼希米十分明白這一點,所以他很堅持去更新與上帝的約,去蒙神喜悅。雖我們要維持有高的道德水平,但不論人有多高的道德價值水平,我們仍是罪人。與上帝連繫仍要靠著耶穌。所以我們有高道德水平,是出於對上帝的感激。因上帝已在基督裏為我們做的事情,是出於我們的懺悔,去回應救我們的上帝,福音帶給我們的不是一種責任感,而是感激與敬拜,最後就是順靠與順服。所有基督徒的道德行為是因為被福音改變。
舊約中,尼希米十分明白這一點,所以他專注在聖殿的事上。嘉信博士提出有四點為何尼希米要專注在聖殿上。因時間關係,第三點不說了。
四 新約中,更新與上帝的約的形式是主餐
哥林多前第十一章廿三節後,保羅被賣當日,主耶穌的血就是立新約的血。這是一個立新約的禮儀。另外,與尼希米當時猶大人一樣,當我們到主面前都需要悔改。保羅叫我們省察自己的罪,免得被上帝審判,又叫我們要紀念耶穌的死。舊約是要讓人看見新約彌賽亞的來臨。來到主桌前,我們認罪,我們回望十架。我們重新向上帝許願,期望主的回來。千萬不要以為主餐是一個宗教儀式而已,是與舊約獻祭一樣嚴肅與重要,而是指向更美好的現實,是基督的十字架與復活。
禱告
嘉信博士最後領眾人祈禱:「我們的創造者,我們的救贖者,感謝祢幫助我們,讓我們看見《聖經》由頭到尾的內容,當我們看見舊約的信徒,在你面前更新與祢的約的時候,也幫助我們在聚會時,也能嚴肅地更新與祢的約。當他們看見祢所命定暫時的獻祭,求你幫助我們,讓我們也看見祢命定永恆的獻祭。當他們的服從是出自祢對他們恩典的時候,求你讓我們耐心順服是出自對祢的感激。奉主名求。阿們。」
(本報推出港九培靈研經大會專題,每日即時更新,與信徒一起回顧每堂講道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