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剑光讲的是"强国,软实力,及与境外宗教互动",而邢福增则讲"从中国教会发展看境外教会与机构的角色"。
香港对内地的了解"停留在八、九十年代"
香港教会向来致力帮助中国教会的发展,特别是97回归后,港不少教会产生"中国热",纷纷到国内寻求服侍之途,在教会发展模式、财力、神学教育、圣经教导、教会牧养、教材资源等众多的方面提供引导及支援。
两位讲员批评现时香港教会对内地认识显浅,对国内的政治方向以致教会发展的状况未有准确的把握,所作的事工已不适切变化急遽的内地教会。邢福增甚至形容香港教会对内地教会的了解"仍然停留在八、九十年代"。
他表示大陆社会阶层变得多元,状况比以前复杂了很多,不论城巿或农村所面对的急剧的社会经济发展改变很多,教会变化亦相当大:"不同的地方都很不一样,即使是三自两会体制下的教会都有不同的治理形态,还有五花八样的家庭教会,那种多元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挑战——我们可以作什么呢﹖"
以教会牧养及神学教育为例,大陆不少教会已发展出多元的形势,而且教会人数增长之快香港教会根本望尘莫及。他们亦不断寻求自治、自养、自传之道,同时每个地方的政教关系各不相同,香港教会要对情况有深入认识恐要费一番研究功夫。
香港教会角色转型
两位专家亦都认为,香港教会对大陆教会的关系角色需要转型。
中国崛起后,整个气象已完全不同。过去中国教会自己未能做到的诸如财力和培训等方面的资源香港曾视为"使命",竭力作出贡献,但今已大陆教会已在不少方面自立。
邢福增问:"有什么是内地教会做不到的﹖他们无钱吗﹖现在内地教会已相当有钱,城巿教会不缺乏资源。……在教会课题里要反省:过去教会相信的『使命论』如果我们仍然相信的话,这『使命』会是什么﹖"作为从事神学教育的人员,邢福增认为在人材培训方面,神学院仍有可以做的地方,此外研究工作对把握中国教会自身状况亦有帮助。
邢福增亦提出香港的中国教会事工或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他指中港融合越来越紧密之际,社会产生的张力亦越见严重。新一代的年青人不少对大陆有抗拒,教会的中国事工潮亦已褪去,他近年向本港两大宗派堂会发出的调查惊现一些教会近十年已完全停止服侍国内的现象,虽然现时仍有一班热心中国事工的前线人员,但未来是否有年青人接班他不表乐观。
是次讲座由从事支援中国教会事工的福音证主协会主办、由基督教中国宗教文化研究社协办。协办机构作东道主,提供了中文大学崇基学院神学院容启东校长纪念楼活动室作讲座场地,数十人出席,当中有不少关心中国教会事工的士诸如浸大宗哲系助理教授郭伟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