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亦与他们自身的个性相配合,不能角色互换。例如与世无争的圣法兰西斯无法像马丁‧路德‧金那样争取民权,马丁亦无法像德兰修女默默照顾垂死病人。但他们都是属灵的表样。
香港浸信会神学院基督教思想(教会历史) 副教授吴国杰博士在上周浸神遥距教育课程主办"成长品格与属灵追求之互动——以马丁路德与加尔文为实例"的讲座上,在浸神弼街基督教大楼的院址上主讲的有关属灵追求的课题,讲题吸引了110多人参加。
"属灵"表现多元不宜单一化
怎样才是"属灵"﹖吴博士观察到教会往往用单一的方式规范属灵的定义。他举例,有的教会的祷告领袖常长篇大论、引经据典地祷告,令其他信徒以为那就是祷告的模范,因此对祷告耍手拧头,自以为"不会祷告"。
又有教会强调默想式的属灵操练,但一些信徒感到"无法投入"而感到灰心。事实上属灵操练可以很多元化,例如一些人一边开车一边默想,有的人则要在行动中才能经历神。
亦有教会将"顺服"等同于"听话",将异见信徒视为"不顺服",但吴博士表示"顺服"不等于"听话","出声"的人不等于不爱教会,反之真切爱教会的信徒才会多多发声。
在深厚神学基础上再思
吴博士又指出无论任何见解都必须在深厚的神学基础上进行,否则容易迷失。他举例当教会讨论崇拜使用传统圣诗还是现代诗歌时多各恃己见,但若忽略崇拜本质的反思的话,讨论将变得无意义——崇拜是 “Service”,是向神的服侍而不是让会众享受的一项活动。
同样的反思亦适用于教会事工其他方面如辅导上。多年前他曾辅导一对准备结婚的信徒,他的老师判断他们不适合结婚,但吴博士帮助他们让神介入,最后二人在关系上的问题都得到解决,至今仍是恩爱的夫妻。吴博士留意到一些辅导工具起源自无神论,因此有必要思考是否与信仰相违背。
此外教会牧养上,一些教会眼见其他教会实行细胞小组或标竿人生就争相仿傚,结果却不能成功,亦可见神学反思的必要。
要将属灵观念具体实践
以浸信会为例,吴博士指出浸信会"没有信仰传统,只有信仰宣言",宗派亦承认其做法可能会出错,随时接受改变,为求单单跟从耶稣基督。例如教会的月会让每个人以投票表达自己的意见,这实质不是民主的体现,乃体现"信徒皆祭司"的观念。但若不明就里,强调或坚持宗派传统,将令信仰失色。
在个人的反思上,吴博士表示历代有不同的属灵追求模式,建议信徒作多样的尝试,寻求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此外随著年龄增长及人生经历的改变,属灵追求的方式亦会改变,因此尝试不同的属灵传统亦非坏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