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神学研讨会】赖品超、伍维烈对谈"生态危机中的守护者"

天主教、基督教神学对谈小组研讨会

【香港神学研讨会】赖品超、伍维烈对谈「生态危机中的守护者」
神学对谈小组举办香港神学研讨会,其中一场主题为"生态危机中的守护者"。(图:基督日报)
【香港神学研讨会】赖品超、伍维烈对谈「生态危机中的守护者」
赖品超教授。(图:基督日报)
【香港神学研讨会】赖品超、伍维烈对谈「生态危机中的守护者」
伍维烈修士。(图:基督日报)
面对生态危机,近日香港神学研讨会以"生态危机中的守护者"为题邀请赖品超教授从基督教神学角度阐释教会作为"受造管家"的使命,呼吁突破以人为本的拯救观;伍维烈修士则依据天主教《愿你受赞颂》通谕,结合圣方济灵修传统,倡导简朴生活。 赖品超教授:打破神学传统思维 提升环保意识 香港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研究系教授赖品超以《从"教会"思考教会在生态危机中的使命》为题发表专讲。 他引述《宗教的科学研究期刊》(Journal for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Religion) 论文指出,香港基督徒对生态的使命倾向秉承"上帝管家"的职事态度,这非操控主宰的世界观与儒家与道家的观念相近,因此香港基督徒对生态的立场也可能受文化背景影响——未必完全来自基督宗教的神学立场或圣经翻译。

他指香港教会常将传福音与救恩讯息置于优先地位,在环保教育方面仍然薄弱。 从华人基督教神学传统来看,华人教会倾向属灵、个人并以人类为中心的拯救观,容易忽视人与非人类受造界的关系。

赖教授指出,这种以人为本的倾向可从圣经翻译中窥见。例如,华人教会常聚焦于《马太福音》28章的"大使命",即"使万民作门徒";但他认为若能将焦点转向"大诫命"将为生态关怀带来新的视野。"大诫命"是"爱邻如己",其中的"邻"原可诠释或延伸至人以外的生物与环境,然而和合本将其译为"爱人如己",不仅窄化了"邻"原有的亲疏远近关系,也排除了将其关怀延伸至非人类受造物的可能。因此,他强调若能回归"爱邻如己"的宽广视角来思考环保,信徒的态度将会更为积极。

从宗教改革的神学传统看,教会是借由上帝的"圣道"(话语)所创造。同样,整个宇宙,包括生态系统也是上帝藉其"道"所造。因此,教会与受造界拥有同一位创造主,两者关系紧密连结起来。而人类作为按照上帝形象所造的一部分,不仅被呼召去认识神、与神建立关系,更被赋予"修理看守"的责任,成为自然界的守护者。 因此,赖教授认为在环保实践的课题上,教会比起社会组织如政府、大学、非政府组织等更被赋予独特的任务:"教会可藉著圣道与圣礼为上帝对世界的爱与工作做见证,这是无可取代的。"透过崇拜、宣道、团契与社会服务来提升信徒的环保意识亦是教会的使命。 伍维烈修士:贪念祸贫穷勿过度消费 天主教方济会伍维烈修士指出,贪念越强,人心越空虚,就越有购买欲、占有欲和消费欲,对环境做成严重破坏,而后果都由最贫困的人承受。」他又打趣说:「你贪人贫。 」 他引教宗方济各2015年发表的《愿你受赞颂》通谕,主题是「照顾我们共同的家园」,批判消费主义与过度发展,呼吁大众对抗环境退化与气候变迁。伍修士鼓励信徒从个人生活实践简朴、关怀贫困者,同时也呼吁教会担负起深化生态教育的责任。 伍修士亦引述十二世纪圣方济的「生态默观」精神,来说明如何透过受造物体验天主。圣方济将大自然视为一部令人赞叹的著作,认为「天主借此向我们说话」。他进一步阐释,当我们在天主的计划中默观每一受造物,便能明白其意义与价值;我们越为万物祈祷,就越能领会天主创造大地的心意,从中看见天主的临在与美善。 最后,他与会众一同颂读圣方济编撰的《造物赞》,并将印有颂词的纸张折成十字架,将赞美上主的话语与代表救恩的十字架符号结合,让参与者透过视觉与触觉,更深地体会创造与救赎的关系,从而深化对大自然的连结。 由天主教香港教区与香港基督教协进会联合成立的神学对谈小组9月28日举办「香港神学研讨会」,从神学角度看当下处境与教会使命。是次专题为「生态危机中的守护者」,赖品超教授讲题为《从「教会」思考教会在生态危机中的使命》,伍维烈修士专题为《生态灵修的实践及生态皈依的理想》。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