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系好闷呀~~

作者:廖长仁 取材自歌邻基督教会网站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一份最新公布的调查报告指,在英国有儿童的家庭陷入了一种奇怪的强迫性消费现象之中。父母知道子女渴望父母有更多时间陪他们,但因为工作太繁忙无法陪伴子女,于是改为购买大量的物质给孩子,在此过程中孩子对物质的要求亦越来越高,反过来令父母因为要购买大量的物质消费品给子女而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有人甚至指,这种现象是前些时英国一连串年青人骚乱的远因。 以弥补的心态给予儿童大量物质的现象,反映的肯定不只是物质的问题,更加反映著两代沟通、儿童成长等等的问题,例如较早前联合国发表另一份有关发达国家儿童幸福程度排行榜上,英国儿童排包尾,如此不幸福,调查报告指是因为英国的儿童当中弥漫著一种好强的追求品牌文化,以及家庭缺乏沟通。 而这些现象的长远影响,亦可能会反映在儿童建立自处能力上。前排刚发生的英国骚乱中,有好大部份参与的是年青人。事后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推测会唔会系因为年青人失业率高,又或者后生仔的道德观念薄弱。不过调查问年青人觉得何解会发生这样的事?只有6%归咎于高失业率,10%指道德观念薄弱,反而有13.3%指没什么,只因太闷。事实上在骚乱之前,有就著日益严重的年青人问题所做的报告已经指出,16-17岁英国年青人,8%每周至少醉一次的原因是闷,不是什么严重的问题,不是父母离婚,只是闷。29%间中会酗酒,原因是闷。 感情问题、家庭问题,还有些内容可以倾下讲下,探讨一下有什么解决方法,但闷就真是连讲都没什么好讲,因为闷其实不是什么具体的问题,而是一种很玄虚不知如何是好的状态。 现代西方发达社会对闷的基本理解是"无嘢做","有嘢做"就不会闷,于是解决的方法是要"揾嘢做",所以在我们的社会上充斥了大量的产品和玩意去令我们无时无刻都有嘢做。父母为了孩子不喊闷,会买部手提DVD机,连出街食饭都可以一边吃一边用娱乐吸引他,有智能电话就更方便,上网看 Youtube 又好,打机又好,总之有嘢充塞。 但这种长期习惯被娱乐,被刺激的形态,好可能就会阻碍儿童学习自处的能力,认为闷是人家的责任,别人有责任去令自己不闷,而不是自己想办法令自己的生活充实一点,认定解闷的方法就是寻求刺激,到了青少年期就去不断寻刺激去解闷。 英国儿童、学校及家庭部部长迪泽看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报告后说:"对于英国儿童中的消费现象,英国政府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一样表示关切。"如果这句说话不是官腔的话,的确是一个正确的态度,事关父母工作繁忙除了是有个别的因素之外,社会整体的状况,政府的经济政策,双亲必需一同外出工作方能维持家庭开支等等的问题,都不是个别父母可以完全改变,政府的参与,对下一代的承担都不能够缺少。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