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大学社会学与社会政策系助理教授欧阳达初指出,在香港,拾荒者是非正规工人(informal worker)。他们收入严重低于最低工资水平,无法维持生计;拾荒工作协助社会再生产,是社会运作实际上必须有的工作,他形容为"做了在社会上不太被察觉,但不做却会被人察觉"的工作。虽然对社会有贡献,但拾荒者在社会中的价值严重被剥夺,付出与回报不相称。 拾荒者为"价值"非为"价钱" 工作
绿谷科技 (ArgoGo) 联合创办人及喵坊 (Mil Mill) 创办人叶文琪指出,尽管价值不被重视,但拾荒者会认为被丢弃的纸皮不应被遗弃在街上,应该被清理。他们觉得这项工作有"价值",而非只是"价钱"。
他指一些拾荒者出来"执纸皮"不是为了卖钱,而是为了帮人:"有拾荒者对我说,别人帮过我,我就执纸皮帮返他。"他表示拾荒者非常重视尊严:"不少认为自己有手有脚,可以出来工作还可收取报酬,觉得十分合理。"认为拾荒者是"真心英雄"。 政府补贴回收作扶贫混淆视听 对于这群非正规工人,政府有规定回收纸皮的价钱,有人视之为对拾荒者的"补贴"。但欧阳达初认为这想法是相当错误,因为实际上他们付出的劳动力所得的价值远低于应有。因此他认为所谓的"补贴"可说是一种错觉。
叶文琪认同所说:"『补贴』这个字眼会让人错认政府已给予拾荒者应有的工资。但若将政府补贴视为『扶贫』,是将真正需要处理的问题模糊了。"
他认为"回收就是回收,扶贫就是扶贫",拾荒者应被纳入回收政策中的一份子,并被视为正规工人。
他提到当年政府在街上设立三色回收桶,招承办商处理回收品。他当时曾建议政府让拾荒者承包回收工作,让他们收取政府服务费,并能将回收物卖钱,一举两得,可惜因涉及劳工法规和劳保等问题未能实行。
他批评道:"香港政府对整个环保政策缺乏想像力,常常只是想找一间大机构承包一切。"
长者"转型"拾荒工作?
研讨会从拾荒者议题延伸至长者劳动的讨论。长者年老后难以寻找工作,是否只能从事清洁、保安、洗碗或拾荒等工作?是否有其他选择?长者就业在本地劳动市场中为何被视为毫无价值?人的晚年是否就应被社会淘汰?
欧阳达初指出,与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相比,香港的长者就业率偏低。基于环境因素,香港政府需大力推动长者就业,商家也应改变长者缺乏生产力的观念。目前市场能吸纳65岁或以上基层长者的工种主要为清洁和保安。然而,长者身体负荷能力转差,这些工种的时间要求长、消耗大,对长者构成沉重负担。
现时政府对长者的资助仅为生活津贴,但长者仍需极为节俭才能维持生活。即使从事清洁或保安工作,也往往因体力不支而难以长期持续,因而一些长者转为拾荒以帮补生计。虽然部分拾荒者从中寻找意义,但仍不能忽视实际生活开支的需要。
叶文琪认为:"归根究底,长者出来拾荒与香港劳动市场对长者的排斥、养老保障不健全、长者高龄化,以及城市生活成本无法控制等因素有关。" 教会与拾平台合作支援拾荒者 被问到拾平台是否可能在教会内倡议这些新角度?邓永谦指出,教会有自己的步伐和事工发展方向,主要专注于建立人和牧养人。由于资源和人手有限,教会目前能够从事的多为慈善工作,例如探访和建立关系。
他指出,拾平台也有与教会合作落区探访长者和拾荒者,而教会现时的角色是在社区中"补位",继续协助探访街坊:"教会探访能让街坊知道仍有人关心他们。教会在了解他们的近况后会反映给我们,帮助我们跟进。" 他又表示,目前教会尚未全面思考社会保障的概念,因此在帮助拾荒者和长者等课题上,教会可与拾平台合作,一起分工关心这些左邻右里,补社会支援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