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3日,主办单位邀请了印度University of Madras的Felix Wilfred教授分享了"普世教会和亚洲教会文件中如何看福传及印度教会的经验",还有圣神修院神哲学院宗教学部教授杨玉莲分享"香港社会下的福传意义",以及宗座教友委员会委员及教友总会干事会成员黎育辉主讲"香港教会的实践"。
多元化的香港社会看福传 圣神修院神哲学院宗教学部教授杨玉莲综观香港的现状,说明社会上充斥著经济挂岁、财团垄断、贫富悬殊的现象,使人变得焦虑、彼此不信任、冷漠,从而希望能走捷径,不愿意作长远的投身和承担。针对福传的视象,她说,福传不等于量化,不是用来填满教会的空位。
近十年香港福传意识渐渐增强,教友明白传教的使命及责任,并付诸于行动,也冲破过往较被动、含蓄的传教方式,能以言(宣讲)及配以行(见证)实践。杨玉莲说,信徒对关社认识较扩濶,并有具体参与、关心弱势社群;当中也有不少人持续进修、接受培育,加深对信仰的认识。
今天我们所宣讲的是甚么"喜讯"? 杨玉莲表示,"福传"需要在不同时代的处境反省其意义,简单来说是回应人深处的人性渴望。正如Prof. Felix Wilfred所说的"以人学作基础的福传",意即让人知道人的价值及宝贵、人是彼此相连、同为一体,让人洞悉生命的意义,在人生的困苦中仍存有希望以及学习喜乐地生活。
最后她提到基督徒需缔造福音化的环境,提倡对生命的维护、人的价值及尊严;在商业社会中活出正确的伦理及道德观,把信仰与工作结合,活出信仰的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