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善樂堂主任林國璋牧師於2月17日香港浸會大學基督教週一信仰論壇上發言,通過他近日公開的發言稿表達了對香港教會社關的看法。
香港五、六十年代時基本上是難民社會,當時的社關很「埋身」和「實際」,教會分擔了派棉被和奶粉等福利工作,並有辦學和開辦社會服務等。但是當時教會教的世界觀很「二元」,教會只關心「屬靈」的事,將社會的事看為「屬世」,少有回應。
到七、八十年代,教會的社關意識更少見,當時福音派領袖更有「「社會關懷重要,但傳福音更重要」的觀念。而對於近年的教會社關林牧師以「文藝」來形容,教會和團體往往以籌款登報、聲明、講座等作為對社會大事或議題的回應,社關變得像「一種立場的宣示」。
林牧師認為,上帝的心意在彌迦書裡已表明,就是要「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
他分享自己多年服侍數類型的人士,當中包括綜援家庭、無依的人士、殘疾人士、患病人士、邊緣少年,更教導一班單手的小朋友彈琴。當中亦面對不少困難,包括時間和財力的不足,甚至愛心被利用來「找著數」,或因行善的動機被人懷疑而感到受傷害等。但他亦分享以有限的資源去維持困難重重的社關工作,背後的動力就是「為主而作」,他說:「每當我們視每個服事對象都滿有神的形象,滿有人的尊嚴時,甚至那個被我們服事的對象就是耶穌,我們就會服事得認認真真和開開心心。」此外他又強調要為主獻所有,並學習謙卑與主同行。
最後,他引用箴言「你手若有行善的力量,不可推辭,就當向那應得的人施行」的經文說:「施予,不是表現你的有餘,乃是他們應得的。」發人深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