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6年 苏颖智牧师接手牧养"方方"会众,会众约100人 1987年 "方方"独立,取名为"恩福" 1991年 搬至秋创大厦,会众约350人 1996年 搬至罗氏商业中心,会众约800人 1997年 会众逾2000人 1999年 另租长广发展,会众达2000人 2002年 会众逾4200人 2004年 搬至恩福中心,人数达5000人 ……
到今天,每星期参加恩福堂崇拜的人数接近一万。短短廿年间搬迁数次,会众增长数十倍,当中神的恩典、会众的辛劳、喜悦、欢笑、悲伤,苏颖智牧师将会与我们一一细数。以下第一部份是"教会成绩表",第二部份是苏牧师的牧会心得,而第三部份苏牧师会与我们分享他事奉的感受。
记:本报记者 苏:恩福堂主任苏颖智牧师
记:如果教会有一张成绩表,你会如何给恩福堂打分﹖
苏:我不打算作评分,但我可以说,恩福堂最强的是教导,包括我们的讲坛、主日学、查经和传福音的参与,尤其是三福的建立及福音性查经的普及性,几乎遍及每一个团契。
另一方面,我们近几年聘请了健关部同工,对病人的关顾加强了很多。康体事工的建立也是我们另一个强项。而我们的敬拜,大部份参与的弟兄姊妹都觉得舒服、投入和有吸引力。另外,我们的小组生活亦是较强的地方。至于主日学及信徒教育,我们开办了圣经学院也是我们较强的地方。
还有一个强项是我们的行政管理。我很高兴自从行政主任来了之后,我们的传道人可以无后顾之忧。我们整个干事队工超过50人,分担一切行政方面的工作,因此传道人不用放太多时间在行政上。他们可以专心做传福音、门徒训练、教导及讲道等工作。
祷告、差传、青少较弱
而弱的是什么呢﹖有些地方我常鼓励教会需要加倍努力建立,包括祷告方面。参加祷告会的人次仍是较少,所以现在每堂崇拜前都有祷告。我希望将祷告变成一种生活方式──每日、每时、每刻,都用祷告的态度面对不同的需要。但要做到便需要操练,且是集体的操练。我们现在有祷告队长期为每一项聚会祷告,希望由这班弟兄姊妹开始,让越来越多弟兄姊妹参与祷告的操练,继续不断守望不同的聚会。在每一次崇拜之后,我们希望有祷告队为有特别需要的弟兄姊妹祷告。那是与医治、牧养、安慰有关,所以叫"建人祷告"。这很需要弟兄姊妹出来,因为我们的传道人应付不了那么多。
另一项我们需要积极发展的是差传。我们需要更有系统、更有计划、更有组织、并让更多弟兄姊妹投入差传事工之中。感恩的是有几位传道人已经去到不同的地方事奉,亦有弟兄姊妹到不同的宣教机构参与事奉,这对我们都是很大的鼓励。但我们目前的差传事工尚未成形,到底要建立差会,还是用"部门"的形式?现时仍在构思之中。但我们希望有更多弟兄姊妹参与全时间的服事。而我们做得较好的是神学生实习。除了恩福圣经学院以外,现在有十多位弟兄姊妹在其他神学院进修,这是好的现象,我们希望将来有更多弟兄姊妹献身参与当中。
另一环较弱、需要积极发展的是青少事工。过去我们投放了不少资源希望摸出一条路,不单要"守",更要"攻"──攻到基督教学校,或是基督徒校长的学校中,透过一些义工服事──补习也好,康体工作也好,进到青少年当中,带领他们信主,然后让他们来到教会成长。这是我们希望能够做到的。
记:为什么特别提到青少﹖是否现时恩福青少年的投入不多﹖
苏:我想他们的投入不是不多,而是以比例来说,一间9千多人的教会,成年人有8千人,儿童超过1千,但青少只有2至3百,比例上一般教会不是这样。一般教会是儿童、青少及老人较多,但我们刚好相反是职青及伉俪人数最多。我们成年人的福音工作做得最好,但青少方面比较弱,不过最近几年一路成长,我们也很感恩。
记:在恩福的发展过程中,有没有想过是什么因素令青少年特别少﹖
苏:我想主要原因是过去没有固定地方。"秋创"时代,青少事工要借用地方到了"罗氏",由于地方所限,青少是与所有团契共用地方的,反而儿童主日学有一层给他们。后期我们租了"长广"九楼之后,青少才开始正式有自己的地方,那时候才叫做"起步"。我想这是我们青少起步慢的主因。而以前缺乏一些有经验及有恩赐的同工是另一个原因。
第三,我们发觉过去只照顾家长带回来的青少,完全没有时间、没有机会进到学校当中,所以我们青少的发展起步较迟。有了恩福中心之后,我们将十一、十二楼完全拨出来给青少,还加上室内运动中心,希望藉著充足的场所和活动与他们建立关系,带领他们去到耶稣基督那里。这些都是我们刻意改善的地方。
编者语
苏牧师鲜接受传媒访问,这次大谈教会各方面的情况实属难得。接下来苏牧师更讲到恩福堂的增长秘诀,相信不少弟兄姊妹,特别是牧会者都希望知道:究竟恩福堂凭借什么能得到神的祝福呢﹖请继续留意本报报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