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绍昌牧师:能与同志同席否?

作者:吕绍昌牧师 欧巴马总统的一句"我认为同性伴侣应该能够结婚"的告白,又让他缔造了一项第一:第一位公开支持同性恋婚姻的美国总统。甚至《新闻周刊》竟然称欧巴马为"第一个同性恋总统",暗示他也有此性倾向。欧巴马是否如汉哀帝有"龙阳之好,断袖之癖"的倾向,并非重点。但媒体都把握机会,称之为"历史性的一刻"。一时之间,同性恋者欢欣鼓舞,而保守的教会信徒则差不多要搥胸顿足了。 值此欧巴马支持度低落的大选年,不仅是他自己的表白,在四天之内,欧巴马政府中的要员都出面表态支持同性恋婚姻,让人有不小的遐想空间,揣测这是否是政治上的运用。副总统拜登于六日接受"国家广播公司"专访时,就表示对同性婚姻"不会感到不舒服"。七日,教育部长邓肯接受电视专访时,跟进表态表示支持。九日,欧巴马接受"美国广播公司"新闻访时,公开表明同性伴侣应该能够结婚,并且认为是件重要的事。 宽容但权谋的政治舞台 有人说,欧巴马的表态,无非是反映了美国社会趋势的进程。此说似乎有几分道理。而关于支持同性恋的各样研究与调查报告,也佐证这个发展趋势,尤其是在年轻族群中,对同性恋的同情与支持,正缓慢但稳定地上升之中。甚至,若仔细追踪欧巴马针对同性恋婚姻的观点,虽然似乎是刻意地模糊他的立场,但仍可看出来他的立场不断地在朝赞同同性恋靠拢。欧巴马担任参议员时期,一方面支持同志权益和"民事结合"(Civil Unions),但仍然认为婚姻是一男一女的结合。到了去年,则全面废止军中同性恋"不问不说"(Don't Ask Don't Tell)政策,同性恋军人的身份完全明朗化。 欧巴马当然是政治人物,因此美国社会接受同志婚姻态度的渐进转变,他就必然跟著"演变"。美国社会对同性恋婚姻的观点越来越开放宽容,这是大势所趋,此乃事实。欧巴马的表白,其背后的动机与道德判断,我无从得知。但根据《华盛顿邮报》的报导,欧巴马竞选团队和金主都认为,同性婚姻议题可作为竞选募款的利器。这种报导并非空穴来风。事实上,在欧巴马告白之后的九十分钟之内,政治献金即涌入一百万美元。无论什么议题,只要与社会支持、选票流向、政治献金等利益形成合体,任何政客都不会轻易放过。 但是,作为一个拥有无上权力的国家领袖,在此高度之上,他的动见观瞻,岂是追随民意或民粹就能轻易地打发?在《论语》颜渊篇中,孔子答李康子的问政:"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讲究个人主义的现代美国人,大约不会欣赏孔子这种道德论调。但是,令我惊讶的是,在欧巴马宣布支持同性恋婚姻合法化的两个星期之后,美国民众竟然对同性恋婚姻的观点有剧烈的变化。根据《华盛顿邮报》和"美国广播公司"的联合民调,53%的受访美国民众认为同性恋婚姻应该合法化,相对地,反对者降低到39%,而仅仅六年前,只有36%受访者认为同性恋可以合法结婚。在各族裔中,变动最大的是非洲裔族群,由两周前的41%骤升至59%。这种剧变,大约不是经过缜密的理性思考,很难说是完全没有情绪的作用。领袖应当领导,还是跟随呢?若领袖跟随民意,而民意跟随领袖,岂不是瞎子领瞎子吗? 总统个人的性倾向,对同性恋的观点,以及对同性恋婚姻的看法,是他个人的自由,与他人无关。但是,总统的身份并不容易与他自己个人身份切割。更何况总统对这些议题所发表的言论,有些行政绑架司法的意味,令人难以苟同。在政治的操作中,甚至同性恋议题退居次要点,只是政治运作的屠城木马,暗藏其他金钱与利益的动机。总统何须搅浑这个越来越污浊同性恋婚姻议题的池水呢? 坚持而困难的信徒见证 同性恋行为与婚姻的议题,无疑地是严肃的。因此,针对同性恋的议题,教会不能没有清楚而坚定的立场。天主教与东正教的立场十分地清晰而坚定,坚决反对同性恋的行为与婚姻,没有含混的空间。然而,更正教的繁多宗派之中,却充满分歧的声音,纯正保守的教会教派坚决反对同性恋,而自由立场者坚决赞成,甚至允许按立同性恋牧师,至今仍然各吹各的号,颇令人忧心与遗憾。 针对同性恋议题,福音派教会需要从神学与生活实践上,达到合乎上帝圣洁公义而又慈爱的原则与立场。如上文所述,此事已经是不小的挑战。接著,如何在生活情境中处理同性恋的问题,则是更大的难题。福音与同性恋文化的交锋,并非现代才发生的事,因为同性恋可能是与人类历史一样古老。圣经创世记早早就记载了亚伯拉罕的侄子罗得,就生活在同性恋文化之中(创十九章)。古代罗马人的器皿甚至有淫秽的同性恋图画。罗马帝国消失了,但同性恋却仍旧存在人类社会之中。 但历史上对同性恋的宽容与追逐,莫以此世代为甚。在你我有生之年,同性恋不但不会消失,还可能更加泛滥,甚至大家都习以为常,见怪不怪。目前,支持同性恋的比例已经超过50%,而且还再增加中。此事可能成为真实:若有一天,在你我所身处的国家中,支持同性恋婚姻的比例到达65%,甚至70%以上,到时候保守的基督徒将如何因应呢? 挑战并非仅是从教会外部来到,来自教会内部的,可能更困难。譬如,近来美国天主教一个最大的修女组织(LCWR)与罗马教廷产生颇大的争执。教廷认为,无法认同极端妇女运动思想,责怪一部份修女消极抵抗教廷的"反对堕胎、安乐死、与同性恋婚姻"立场。教宗本笃十六世在还没被册封为教宗之前,在一九九七年新书《世上的盐》的专访中,就教会的前途提出先知般的警惕:"或许,我们正面临教会历史上一个新而不同的时代,基督信仰的特色将更像一粒芥菜种,存在于弱小且似乎是不起眼的群体之中,活在与邪恶的激烈挣扎之中,但却将善带入世界,让人迎接上帝的降临。"他的异象与信息,得到许多罗马天主教主教的喝采。本笃十六世是正确的,因为只有让"祂必兴旺,我必衰微"(约三30),这样,上帝的道才能更加兴旺。越是强大的教派、教会、群体或个人,越是须要明白这点。 面对同性恋的冲击与挑战,教会仍然需要继续挣扎,找出合乎主耶稣教导的策略与实践。我深信,耶稣的言行典范,仍旧是出路。除了祷告,耶稣喜欢与一般罪人妓女税吏一同坐席吃饭,深谈生命之道,医治他们的肉体与心灵上的疾病,却毫不打折扣地吩咐罪人要认罪悔改。我们不能忘记,祂当时仅取了一个极为卑微木匠之子的样式,却面对强大的僵死宗教信仰,富裕但败坏淫乱的罗马社会,以及每一个人身上深沉的罪债。 面对同性恋议题,上帝给教会有不妥协的立场。但,耶稣留下的榜样却是深入每一个罪人的生活与内心深处,吸引人心归回。 蒙允转自《传扬》杂志第总43期刊:http://www.efccc.org/ArticleDetail.aspx?DocID=3770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