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是一种公共生活——王怡采访刘同苏牧师(三)

作者:王怡 (承上文: 基督教是一种公共生活——王怡采访刘同苏牧师(一) 基督教是一种公共生活——王怡采访刘同苏牧师(二)) 城市家庭教会的兴起 王怡:两年前,你对几个主要城市的家庭教会作过一系列调查。《圣局中的棋子》一文影响很大,里面对城市家庭教会的观察和看见,有些似乎正在成为现实。2009年,城市教会 在公开化的道路上经历了诸多考验,出现一连串户外崇拜和购房建堂的例子,却有出人意外的平安。我称为新兴城市教会的一次期末考试。几年前有种观点,把新兴城市教会看作 是三自会和家庭教会之外的第三种教会。现在你会如何看待新兴城市教会呢? 刘同苏:首先,城市家庭教会就是"在城市里面的家庭教会",这显然是过于表面化的理解。城市教会不仅是一种地理意义的转换,更是新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的、新的灵性生命现 象的出现。 有人用"第三教会"、 "第三工厂"、 "第三势力"、 "第三道路"、 "新兴教会"、 "独立教会"等术语,来为城市家庭教会命名,我认为是完全错误的。这些提法似乎出 自很复杂的动机。就海外教会而言,热衷此提法的人,或者不真正了解中国教会的实况,或者有意无意地夸大了海外教会对城市家庭教会的决定性影响。一些传统家庭教会赞同这 些提法,也主要因为与城市家庭教会接触不够深入,而使他们的观察流于表面,甚至是对主导地位转移的某种恐惧。 王怡:对主导地位转移的焦虑,不一定是自我中心的。据我的有限观察,这往往和异象的偏差和落空有关,如现在已是基督再来前的最后一棒,中国福音化的焦点在我们这个省份 ,等等。 刘同苏:另外,城市家庭教会中也有极少数人,把这一城市福音浪潮看为为全新的传统。这就是一种生命幼稚造成的骄傲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官方与"三自会",也在夸大城 市家庭教会与传统家庭教会的区别。他们的目的显然是将"城市家庭教会"从家庭教会的大传统中分化出来,企图使城市家庭教会游离于家庭教会的生命传统和 时代异象之外,最 终造成家庭教会的内部断裂。 "城市"意味著主流社会。中国社会依然是一个城市主导的文化。流行的服装样式或发型不会发源于某个村子,通常是从上海兴起,两个月后到达甘肃。前卫的思潮或先锋艺术流 派也不会形成于某个县城,一定来自北京,两年后可能到达湖南。中国的社会文化潮流,基本上是从最大城市(北京和上海),大城市(省会和直辖市),中小城市(包括镇), 农村,这样由上向下传导的。所以家庭教会进入城市,就是进入了社会的文化主流。文化是由人来承载的,就像信仰是由人的生命承载的。北京与温州,显然是目前城市家庭教会 的两个中心。分别对应著中国社会文化中的两个主流人群,在温州是私人企业家,在北京是知识份子。城市家庭教会的中心,恰好是世俗社会文化发展的中心。这就表明家庭教会 已经置身于主流社会。新兴的城市家庭教会,是中国家庭教会进入主流社会的先导。 城市家庭教会依然是家庭教会。家庭教会的实质不在于她一定身处社会文化的边缘,而在于是否仍然坚持敬虔和牺牲这两个十字架道路的特质。社会主流人群就不能背十字架吗? 如果十字架只能矗立在社会文化的边缘地带,十字架的普遍大能是否已经被人为地缩减了呢?十字架在社会边缘彰显了自己的大能,在社会主流同样具有能力。因为十字架真正的 能力在于超越,而不在于隔绝。 王怡: 就像当初,少数有罗马公民权的人就是那个世界的主流人群。但保罗说,他们要和奴隶、女人和外邦人"在基督里成为一"。这就是你说的超越、而不是隔绝。还有一点, 如果城市教会要等到已有外在的宗教自由、集权体制已经改变之后才兴起,可能他们就真的不在"家庭教会"这一敬虔和牺牲的十字架道路之中了。但是感谢主,城市教会兴起的 时候,逼迫和外在条件的压力还没有结束。这是今天的城市教会仍然在主体上认同、顺服和接受"中国家庭教会"属灵传统的重要原因。所以政府如果真的担心信基督的人会越来 越多的话,那么最好的、有可能遏制这一趋势的办法,就是以最快的速度实现宗教信仰自由。 刘同苏:也有人认为城市家庭教会的出现完全是外来因素造就的,似乎城市教会的崛起是中国教会发展的一次断裂。从表面看,这种看法也有一定依据。若就直接途径而言,外国 宣教士(无论全职与否)的工作,海外华人知识份子基督徒(无论归来与否)的生命见证,西方文化与神学的影响(对教会及知识份子群体),在城市家庭教会形成过程中确实发 挥了主体作用。 王怡:还有互联网的传播。有次主日崇拜我问会众,你们信主和来到这间教会,和网路有关联的请举手,竟有三分之一的人举手。 刘同苏:互联网是外来因素的重要平台。城市家庭教会的主流,外在形式上也更接近海外的主流福音派教会。换言之,新兴城市教会的出现,的确主要不是传统家庭教会宣教的结 果,大多数新兴家庭城市教会和传统家庭教会没有直接的传承关系。但如果对生命本质做深入考察,就不难发现家庭教会半个世纪的十字架道路,作为教会的基础和背景,规定了 城市家庭教会的根本生命走向。尽管她们在外形上有外来宣教士的身影,生命的本质却完全继承了家庭教会的基本传统。 城市家庭教会其实是两大教会传统的汇聚点。传统家庭教会的敬虔主义与牺牲精神,塑造了城市家庭教会的生命本质。而普世的主流福音派教会,则赋予城市家庭教会新型的神学 思维和治理架构。前一个渊源,保证家庭教会面临新时代的挑战时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生命本质。假如她们主要是海外华人教会所结的果子,这一外来的、在宗教自由环境下形成 的生命传统,就无法支撑她们在这个特定时代的使命。而后一个渊源,又使得家庭教会在坚守生命本质的前提下能够回应新时代的挑战。以前,传统家庭教会基本被隔绝在普世教 会的传统之外。神使用这种完全隔绝的方式,造就了中国家庭教会十字架的印记。今天,当家庭教会需要进入主流社会,需要从普世教会传统汲取继续发展的属灵遗产时,城市家 庭教会就被神拣选,成为对接、溶合两大传统的管道和平台。 凡事与世人相同,却没有犯罪,这才是耶稣十字架的超越本质;如果凡事与世人不同,所以没有犯罪,那只是律法的强制隔绝和保护。边缘依然是世界的一部分,所以边缘本身并 不能保证对世界的超越。今天的城市家庭教会,是在主流社会文化中仍然坚守敬虔与牺牲的十字架生命传统的教会。所以城市家庭教会仍然是家庭教会。 王怡:能否再给城市家庭教会一个整体性的描述? 刘同苏:可以这么说,城市家庭教会,是在中国教会进入主流社会的新形势下,以更为清晰的信条与教义,更为严谨的治理结构,更为完整的教会生活形态,更为广泛的社会参与 ,旨在全人基督化的牧养方式,坚守以敬虔与牺牲为表现形式的十字架生命传统的新型家庭教会。 在传统家庭教会时期,面对世界直接的、外在的逼迫,十字架生命传统的表现形式是红色殉道。监禁、流放、批斗、打骂、失去工作、拆散家庭、教会成员为了坚守信仰需要付出 血的代价。在城市家庭教会的时代,十字架生命传统的表现形式主要是白色殉道。外在逼迫仍然存在,却已不再是世界逼迫教会的首要形式。观察一下教会的日常生活,就不难发 现撒旦攻击的方向改变了。现在世界是用金钱来"打骂"我们,用物质来"批斗"我们,用感官来"监禁"我们。在主流社会中为主做见证 的主要方式,不是流血(红色殉道), 而是圣洁(白色殉道)。这可能是比流血更困难的坚守。过去这十几年,有多少弟兄姐妹的跌倒,是因为害怕外在的有形逼迫,又有多少是跌倒在金钱、享受、名声、女色和权力 的面前呢。撒旦一旦发现我们已经进入主流社会,你想它还会把主要火力投向周边吗?我们能依靠的只有基督 的十字架。白色殉道不靠道德修炼或纪律约束,而靠十字架的生命操 练。以前钉死的是老我的恐惧,今天钉死的是老我的贪欲、虚荣和情欲。以白色殉道的形式坚持十字架的道路,这就是城市家庭教会对中国家庭教会生命传统的继承与光大。 (上文蒙允转自"基督与生命"系列之《一生一世的仰望》一书。)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