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提到「中國制造」的產品時,心中會否忐忑不安?中國商品向來以價廉物美據稱,但近年出現大量有害和假劣的產品,卻使這美譽蒙污。為剖析「中國制造」問題的根源所在,並裝備基督徒面對這時代的挑戰,以肩負起文化使命,加拿大中國福音會特與溫哥華短宣訓練中心合辦「中國製造」的榮辱研討會,為信徒提供精闢的專題信息。
中國傳統道德能夠建立商業倫理嗎?
面對嚴峻的黑心商品問題,無論在國內或國外,藥物致死、含鉛玩具、輪胎破裂等事件,足以影響買家對商品質量的信心。中國福音會會長李錦綸牧師直言,「虛偽」一詞,就是知道什麼是最高的理想,但實際上達不到這個目標,卻希望讓所有人認為我是可以做到的,中國的黑心商品就是落在這個陷阱裡。
對於黑心商品的問題,現在中國政府用的是重罰的方法,其中一個做法就是殺一儆百,找一些明顯的案例把犯事者處罰,以對他人造成阻嚇的作用。李牧師對這方法的有效性則有所保留,他認為最重要的還是要求真的自我檢討。
市場經濟的商業倫理
究竟生活中的資源,是如何分配到世界上不同的地方呢?這就是大型社會中經濟體系所扮演的角色。我們身處的社會是依循著市場經濟的原則運作,「市場經濟」意指在公平的競爭環境之假設下,以市場作為交易平台,按照供求的互動,用金錢去換取所需的資源。
市場經濟的發展原則是,在價廉物美的前提下,產品之間互相競爭,消費者可對同類(替代)產品作選擇,惡質產品(生產商)會被淘汰。而在競爭中需要一種合理性,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公平和公義的合理性。
為什麼我們不接受內線交易?因為有些人首先得到內部資料,這是不公平和不公義,所以在一般社會法律是不容許的。李牧師說,商業倫理就是要保證交易是合乎道德和合理的,是是非判斷的價值觀。他指出商業倫理的四大要求,包括對消費者、交易者的誠信,同業的公平競爭,在生產過程中和對員工待遇的公義,還有在物美的要求之餘亦要在質與量方面不斷創新。
什麼是中國傳統的道德精神?
接著,李牧師介紹了中國的傳統文化的特性是多元中有統合性,不過仍以儒家和法家結合為主導。儒家的思想首推忠孝倫理,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應有感情,以愛心互動。這原動力來自於親子關係,因著對父母愛的體驗,希望把這份愛推廣。此外儒家亦有等級性的層次,父母和子女的關係是上與下,而兄弟姊妹之間是平輩。
把「孝」和「悌」延伸到國家的層面,君臣之間要絕對的順從,而一般社會人與人之間是平輩的關係,所以要求平等。從商業角度來說就是義與利的問題,儒家的教導是:「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良心為誠信的自我規範。
李牧師說,在政治層面上中國就從來沒有奉行過儒家思想。君主是一切的核心,所有權力和資源都操縱在皇帝一個人身上,通過法以賞罰限制不道德的行為。君主就是價值的定義和詮釋者,至於他是否一定合理呢?那就不一定。
儒家和法家為什麼結合一體呢?儒家以忠孝作為思想模式,是等級性的,一般儒生的人生理想是要出士,即做官。因為做官才能參與權力的運作,與君主有行政的關係,他們要靠著皇帝的力量去影響社會。因此,儒家和法家有一個愛恨的關係,儒生有時會批判君主,但整個思想體系還是支持君主制的。
中國傳統道德是否能夠建立商業倫理?
商業倫理提及到要公平,以這個角度來看的話,儒家和法家主的層級架構,有上和下之別,能否達到公平呢?對於這點,李牧師認為儒家以親子關係為動力基礎,基於差等之愛,公平不顯明,難以推廣「兼善天下」的平等。
另一方面,社會階級制度分明,君主集權,頂多能夠發展宏觀調控主導經濟。沒有真正的公平競爭環境,反而創造官商勾結的自然條件。他認為儒家的思想辦商業也可以做大的商業,但有一個特質,就是家族企業,另一種可能性就是和政府有關係。
李牧師又觀察到中國過往的名牌都是「老字號」,主要原因是中國傳統文化常回顧歷史典範,最好的時光在過去,未來最好是恢復過去的光榮,因此商品方面不能鼓勵創意。
除此之外,公義和誠信也沒有保證,因為誠信的觀念是道德的理想和意願,但能否落實出來則是一個問號。李牧師指,中國文化沒有正視原罪的問題,人性本身有扭曲的,就算一個很想以誠待人的人,在某種情況下也無法做到。崇高的理想缺乏落實的力量,做門面奶狳荌k避透明化的檢驗。如果用法制方法的話,成本會很昂貴,因為不知道殺多少人才會達到阻嚇作用。
建立商業倫理在今日中國的意義
今日的中國,如果要崛起就要面對兩個問題。李牧師道出,微觀的問題是中國人民的素質,每個人民擁有什麼的生命特質?有沒有道德的理想和承擔能力?另一個是宏觀層面,作為一個國家,中國能否贏得全世界的尊重?他又指,尊重不是靠金錢或聲音大而來的,而是從國家的素質來的。
總的來說,中國人民和中國這個國家這兩個問題是相關的,因為有什麼的國民就會有怎樣的國家,同樣的,有怎樣的國家會產生怎樣的國民。作為中國國民,需要有一種知識的判斷,從知識中產生判斷然後作決定,而且需要道德勇氣,站出來以真理說話,不屈服於強權底下。作為一個國家也需要有調整,李牧師認為基督信仰對建立商業倫理十分重要,他盼望不單是中國大陸還是海外華人都能擁有信仰的生命內涵,從個人生命延伸至社會文化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