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dio clip: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9 or above) is required to play this audio clip.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here. You also need to have JavaScript enabled in your browser. 一.经文 3 : 13你们中间谁是有智慧有见识的呢?他就当在智慧的温柔上显出他的善行来。 3 : 14你们心里若怀着苦毒的嫉妒和纷争,就不可自夸,也不可说谎话抵挡真道。 3 : 15这样的智慧不是从上头来的,乃是属地的,属情欲的,属鬼魔的。 3 : 16在何处有嫉妒、纷争,就在何处有扰乱和各样的坏事。 3 : 17惟独从上头来的智慧,先是清洁,后是和平,温良柔顺,满有怜悯,多结善果,没有偏见,没有假冒。 3 : 18并且使人和平的,是用和平所栽种的义果。 二.释经及应用 1.智者不是外加条件,而是有生活表现 3 : 13你们中间谁是有智慧有见识的呢?他就当在智慧的温柔上显出他的善行来。 雅各问:"你们中间谁是有智慧有见识的呢?"谁是智者呢?有人可能会想到住在深山寺院的高僧,或者隐居于郊外修院的修士。不过,这些远离尘世的高僧和修士,都已经成为了故事中的人物,在书本中继续流传。在现代社会中,哪里找到智者呢?智者在哪里呢?远在天边,近在眼前,智者就藏在大学里面,即是我们的礼拜堂所在之处。为甚么这样说呢?因为智慧这个字的希腊文Sophia,就藏在Philosophy这个字里面。在大学校园,碰口碰面都是Master of Philosophy,或者Doctor of Philosophy,同时,大学每年也颁发不少Master of Philosophy,以及Doctor of Philosophy的证书。能够Master(掌握)智慧的人,应该算是智者了吧!称得上智慧的Doctor(老师),更加不可能不是智者。 有人认为,除了那些拥有Master of Philosophy和Doctor of Philosophy学位的人之外,社会中应该还有其他人都是有智慧有见识的。他们虽然没有在学术上继续钻研,但却具有专业资格,例如:律师、医生、会计师...等等。又有人认为,有些人虽然没有高等学历,也没有取得专业资格,但他们白手兴家,建功立业,都应该算是有智慧有见识之列。再有人认为,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真正有智慧有见识的,应该是那些周游列国,见闻识广的人。 总括而言,现代人心目中有智慧有见识的,就是拥有较高学位的人,或者是拥有专业资格的人,或者是白手兴家事业有成的人,又或者是曾经周游列国的人。高等学位、专业资格、事业成就和周游列国的经验,都是外加在一个人身上的条件,这些外加的条件,都必须首先具有某些其他条件才能够得到。在这样的标准之下,没有这些条件的人,就难以挤身于有智慧有见识之列了。 雅各回答"谁是有智慧有见识的呢?"这个问题的时候,提供了另外一个向度给我们参考。他不以学位、专业资格、事业成就、或者游历经验这些外加的条件去判断谁是有智慧有见识,而是以一个人处事为人的表现作为参考。他认为有智慧和见识的,"就当在智慧的温柔上显出他的善行来"。这句话直译是"藉著美善的生活,在智慧的谦虚里显出他的行为。"在雅各心目中,有智慧有见识的,可能是有高等学位的人,可能是有专业资格的人,可能是事业有成的人,可能是曾经周游列国的人,也可能是任何一个人,只要他能够从这个人身上看见智慧的表现,就是谦虚地、美善地生活著。雅各的意思是,智者不需要宣传自己的智商(IQ)有多高、不需要展示自己的学历有多高、不需要炫耀自己的事业有多庞大,也不需要暗示自己踏足过世界上多少个国家,因为智者的智慧和见识自然会在日常生活和待人接物之中谦虚地流露出来。 当一个人谦虚地把他的智慧和见识透过生活行为表现出来的时候,会是怎样的呢?又不会是怎样的呢?接著,雅各从正反两方面去说明。 2.不是从上头来的智慧 3 : 14你们心里若怀着苦毒的嫉妒和纷争,就不可自夸,也不可说谎话抵挡真道。 3 : 15这样的智慧不是从上头来的,乃是属地的,属情欲的,属鬼魔的。 3 : 16在何处有嫉妒、纷争,就在何处有扰乱和各样的坏事。 以疾妒来描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常都是负面的;这里"纷争"一字有自私、卑鄙和争吵的意思,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曾用这字描述为自己的政治席位而不择手段的争取。雅各再以"苦毒"这个负面的字去形容嫉妒和纷争,不是"负负得正",而是更加负面。若一个人的心思意念被苦毒的嫉妒和纷争所充满著,他的智慧所表现出的行为会是怎样的呢?会带来甚么结果呢? 一般来说,大家和平共处的时候,未必会被苦毒的嫉妒和纷争占据心灵。在甚么情况之下,苦毒的嫉妒和纷争最容易滋生和繁衍呢?就是在争夺的时候。例如有两位武士同时喜欢一位淑女,为了夺得美人归,在戏剧中最常见的剧情发展就是决一死战。又例如首长宝座只能一人登上,却有几个人去争夺,于是挂在口边的"君子之争"有人认为变成了如动物农庄般狼猪互咬,又有人把这个过程描述为一场泥浆摔角,双方都丑态百出。 我们坐在电视机面前,"食住花生等睇戏",看著报纸高谈阔论,当然可以大义凛然地指指点点,而且很容易令自己产生以为自己清高得出污泥而不染的幻象。其实,我们没有泥足深陷,可能只是因为我们尚未披甲出战,当我们进入战场后,或许也清高不了多少。还记得当你看见朝思暮想的女同学竟然被你的情敌拖著手的时候,你的心里有多嫉妒和苦毒吗?还记得上次你申请升职,公司升了另一位同事没有升你,你的心里有多嫉妒和苦毒吗?最令人义愤填膺的是,那位你朝思暮想的女同学竟然选择那位没有你那么英俊潇洒的情敌,于是你猜想你的情敌一定"出古惑";最令你愤愤不平的是,公司升职竟然选择那位没有你表现得那么好的同事,于是你猜想那位同事一定"有背景"或者"耍手段"。当一个人认为对手不择手段的时候,这个人心里苦毒的嫉妒和纷争就有空间发挥,更有机会占据这个人的心思意念,于是,既然对手已经做了"初一",我做"十五"也不算太过份吧。结果,这个人把自己变成了他想像的对手一样。 最近南非前大主教图图(Desmond Tutu)于英国《观察家报》撰文,指摘美国前总统小布殊及前英揆贝理雅谎称伊拉克拥有大杀伤力武器,于2003年入侵伊拉克,造成大量人命伤亡,更令全球陷入前所未有的乱局,认为两人应为此接受海牙国际刑事法庭审讯。他指出:"问题不在萨达姆是善是恶,或他屠杀了多少人民,而是布殊先生和贝理雅先生不应让自己堕落至如萨达姆那样不道德。" 争夺,不单单在情场上、商场上或战场上出现,在最意想不到的场景也可以出现。雅各这些说话,就是对著信徒群体中想做领袖的人说的。这段说话的上文是3章1节,雅各如此说:"我的弟兄们,不要多人作师傅,因为晓得我们要受更重的判断。"雅各指出,如果为了争夺而让苦毒的嫉妒和纷争充满自己的心,虽然仍然口若悬河,说得头头是道,不过,口里所出的话,很可能只是反映说话者的动机和偏见,而未必是事实,也很可能话说间贬低别人,吹嘘自己,而还以为自己在伸张正义。在信徒群体中作领袖,本来是宣讲真理,然而,若内心被苦毒的嫉妒和纷争自私所占据,领袖本身就成为了谎言和虚假,与真理背道而驰,结果只会引致自己以及群体的纷乱和败坏。 雅各指出,这种智慧不是从上面来的,而是属于地下的、血气的、鬼魔的。那么,从上而来的智慧又是怎样的呢?我们如何得知这种智慧是从上面来的呢? 3.是由上头来的智慧 3 : 17惟独从上头来的智慧,先是清洁,后是和平,温良柔顺,满有怜悯,多结善果,没有偏见,没有假冒。 3 : 18并且使人和平的,是用和平所栽种的义果。 保罗在加拉太书提出圣灵所结的果子有九方面的特质,「就是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加拉太书5:22-23)。雅各在这里指出从上头而来的智慧也有七方面的特质,包括:清洁、和平、温良、柔顺、满有怜悯美善的果子、没有偏见、没有假冒。这些特质,就是有智慧有见识的人透过其生活行为和待人处事流露出来而被人看见。这七种特质的智慧,会指导以和平的方法,追求和平,最终会带来和平。 雅各认为,从上而来的智慧七方面的特质排第一的是清洁。清洁的意思是心思和动机的纯洁,这字在雅各书一章二十七节与「没有玷污」同列,两个词互相补充。在运用智慧的过程中,心思和动机有多纯洁,或者有多混杂,与和平有很大的关系。二十多年前,一百多万香港人上街游行,和平有序,没有打斗,没有破坏,因为一百多万人都把个人的利益和私欲暂时放下,大家的关心和著急都是一样的。跟近,在政府总部外的广场也有近十万人的集会,就连中学生也有类似的发现。学民思潮的黄莉莉有这样的分享:「在占领开始时宣读的绝食宣言中,我们曾表明有两个目的,其一是希望大家放下欲望,和我们一同关注这件事,其二是要求政府撤回国民教育科。现在我们已经达到了第一个目的,12万的市民放下自己生活,牺牲晚上的时间,来到政总和我们一同占领。我记得12万市民到来那晚,我们的音响设备十分不完善,在场外的市民根本无法参与我们的集会,但大家并没有出现混乱,反而配合纠察的指示,安静地坐下在地上。」再看看近来在香港附近的城市举行的反日示威,那些破坏和混乱的场面令自己人感到非常尴尬,制造了大量被对手混淆视听和指责的机会。有人认为,在示威队伍中,很可能有些人怀著复杂和不可告人的动机而来,而很可能也有不少人除了反日之外,还乘机发泄各种不满。如此混杂不纯的心思和动机,所带来的难免就是破坏和扰乱。 另外六方面的特质可以分为三组,第一组是「和平」、「温良」、「柔顺」,这三个字的原文都是以用一个字母开始的。原文温良一字有温柔和宽宏的意思,解作宽宏时,见用于指有权柄者的宽宏大量,用作温柔时,有不以暴力去解决问题的指向。至于「柔顺」,不是形容护发素,而是有柔和、慷慨的意思,指在可能的情况下迁就他人,愿意为整个群体而作出让步。以上三种特质都是建立群体的人所要有的德性,和平是能与人和睦共处,宽宏是有容人的雅量,柔和代表愿意迁就体谅,将群体的关注置于自己之先。 第二组是「满有恩慈和善果」指慈悲为怀、乐善好施、与人为善。怀有这特质的智慧会产生有这样美好果效的行动。 第三组是「没有偏见和没有假冒」。偏见,其中一个例子就是二章开始时所说的,按外貎待人,「有一个人带著金戒指,穿著华美衣服,进你们的会堂去;又有一个穷人穿著肮脏的衣服也进去,你们就重看那穿华美衣服的人,说「请坐在这好位上」,又对那穷人说:「你站在那里」,或「坐在我脚凳下」。虚伪就是装腔作势,假冒为善。雅各指出,从上而来的智慧没有偏见和产伪这些成分。这些不只是个人所有的德性,也是一个和平的群体所必需有的特质。 三.总结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的有一名句这样说:"智者不必仁,而仁者则必智"。智者是否不必仁呢?唐太宗赐给臣子萧瑀的诗其中一句却话:"智者必怀仁"。看来,雅各倾向认同后者。雅各指出,在群体中作为一个师傅,当然是一位有智慧有见识的人,不过,这智慧和见识不只是智识和能力,而同时也是品德和表现。 每逢选举,无论是政府首长选举或者是各级议会选举,都有不少人走出来,声称自己有智慧有见识、有能力有抱负为大家解决困难,为社会带来出路。他们应该参考雅各在这里讨论智慧所提出的,去除自己心里苦毒的疾妒和纷争,以免为他们领导的群体带来更多的扰乱和坏事。同时,也需要培育从上而来的智慧的七种特质,时刻提醒自己,心中怀仁,眼中有人。若果能够在发动任何运动的时候,在推出任何政策的时候,心中怀仁,眼中仍有人,那就可以与和平越来越接近了。 阅读那位中学生投稿报章解释撒离政府总部的文章,欣赏及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文章其中一段这样写:"韩老师,一位已经63岁的老师,他令我惭愧了,我对他深感敬佩亦感谢他。171小时的绝食,绝非轻易事情,但韩老师创造了历史,他没有说过辛苦,他尊重我们的决定,他坚持绝食到最后一刻。然而,我们并不愿意看他再绝食下去,怎么政府的不当要一位63岁的老人家来挨苦呢?心,很痛。所以必须完结占领,完结绝食,让老师好好休息!"无论我们对事件有甚么立场,多多少少都认同这群中学生的智慧。他们在发动大规模行动的时候,在抗争的时候,没有被运动充昏头脑,他们的眼里仍然看见那位长者,他们的心仍然懂得为那位长者所受的苦而感到痛,他们仍能能够拒绝以别人作为运动的代价,他们仍然能够看见别人对他们的关心,仍然能够以感恩的心去看待别人的关心。 犹太先贤说:"若人的善行比他的智慧多,他的智慧便持久;若他的智慧比他的善行多,他的智慧便不能持久。"(《先贤集3.10》)愿我们社会中的智者,都怀著一棵仁心。 承蒙「中文大学崇基学院校牧室」允准转载 主日崇拜预告: 日期 : 21/10/2012 (星期日) 时间 : 10:30 讲员 : 伍渭文牧师 题目 : 受伤的治疗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