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瑞强博士 – 关于权威的讨论 編輯室 2012年3月15日星期四 上午1:18 主题:关于权威的讨论(By What Authority You Do These Things) 经文:马太福音21:23-27 日期:2011年9月25日(崇基礼拜堂) 聆听讲道: 各位弟兄姊妹,主内平安。 今日讲道的经文,是今日的福音书经课:马太福音21:23-27。在这里,祭司长和民间的长老与主耶稣展开一番讨论,是一场关于权威的讨论。祭司长和民间的长老不同法利赛人。法利赛人基本上关心信仰和灵性。祭司长和民间的长老却是手握权力的人,他们不是民间宗教慈善团体的人,他们是当地行政会议的人。他们手握权力,也关心权力。他们与主耶稣展开一场关于权力来源的讨论。他们问了一个问题:"你仗著什么权柄做这些事?给你这权柄的是谁呢?"(太21: 23)他们问:你有什么权这样做? 近日,在网上流行一段短片。短片中,一个小孩子在一个商场里,大声责骂他的父亲。引来很多游人围观。这小孩子和他父亲展开一段有关权力的争论。这小孩子大致说:"我不喜欢来这里,你无权硬要我来?…我有人权。…我有权报警。…"简言之,这小朋友对他爸爸说:你仗著什么权柄做这些事?给你权柄的是谁? 这小朋友强调的是个体的人权,听他说来,这是绝对的权威。的确,我们要尊重每个个别的人。但是,每个个别的人也生活在一个合宜的群体里。"人权"的重点,不是叫每个人最终变成互不相关的孤岛,而是在互相尊重里面结成互爱的群体。这个小朋友需要个体人权,但其实他也需要他的家庭支持他的存在。这个小朋友讲的人权,看来是指自己想如何便如何的自由,他能以这自由之名,公开羞辱他的爸爸吗?他能视他的家庭关系与他完全无关吗?他所依赖的权威,最终建立他的生命,抑或摧毁他的生命? 近日,某国家高层访港,引发不少事件。有居民因为穿著印有敏感政治字眼的T裇,被黑衣人擡走。这件事留下不少"黑影"。不知什么力量,将"真实的人"变成"黑影"。也不知什么力量,将"黑衣人"留下的另类"黑影"抺走。光天化日之下,黑影处处,殊不寻常。黑衣人可能会问这居民:"你凭什么权柄穿这T裇,你有什么权这样做?"当然,这居民也可反问:"你仗著什么权柄做这些事?给你权柄的是谁?" 难道,这个居民是闯入了某种"圣殿",某种被封锁线封锁的"权力祭坛",做了些冲击权威的动作,因而被黑衣人擡走?这么一个微少的居民,穿了这么一件卑微的T裇,竟然触动了权威人士的神经。一件普通的T裇,看来殊不普通。它不是普通的衣著,而是一只碰向墙壁的鸡蛋。的确,我们可能也会问:这位小巿民,他究竟凭著什么力量,有足够勇气做这事? 主耶稣也做了某些事,引得祭司长和民间的长老问他:"你仗著什么权柄做这些事?给你这权柄的是谁呢?" 主耶稣做了什么? 我们要做一点回顾。 我们翻开圣经:马太福音21: 12-15。 太21:12 耶稣进了神的殿,赶出殿里一切做买卖的人,推倒兑换银钱之人的桌子,和卖鸽子之人的凳子; 太21:13 对他们说:"经上记著说:我的殿必称为祷告的殿,你们倒使它成为贼窝了。" 太21:14 在殿里有瞎子、瘸子到耶稣跟前,他就治好了他们。 太21:15 祭司长和文士看见耶稣所行的奇事,又见小孩子在殿里喊著说:"和散那归于大卫的子孙!"就甚恼怒, 原来,主耶稣走入圣殿,干扰了人家做生意。 主耶稣的行动不能算是暴力,因为在这里没有人受伤。其实,在神圣之处做买卖,很多时才是暴力的根源。主耶稣只是赶出圣殿里做买卖的人,推倒做买卖的台凳。主耶稣关心的是,人在圣殿中,能向神祷告,能体会天地的主的眷顾,能体会人在世上能实践天父的心意。但是,当这一切美好的东西渗透著买卖时,一切便变质了。这就像美好的爱情渗透著买卖时,爱情便变质了。这看来是爱情,但实质已是没有爱情的货物交易了。 主耶稣称这买卖场所为"贼窝",在这里,没有公平交易。真诚来这里祈祷的人,他需要献祭的处境被别人利用为公然剥削的机会。他在这里,应该体会到天父的眷顾,却更体会到被欺压的真实。这是一种买卖的暴力,阻隔人接触神。 不单如此,在圣殿里,主耶稣接触瞎子和瘸子。很奇怪,圣殿里应是没有瞎子和瘸子的,这些人是禁止进入圣殿的。可能,这些人跟从主耶稣进入了圣殿。主耶稣将这些不能进入圣殿的人带入了圣殿,还医好他们。在圣殿规矩的把关人眼中,这是破坏规矩的。 还有,在圣殿中,有小孩子的歌声,他们称颂大卫的子孙。小孩子无名无分,怎能大声唱颂。在祭司长眼中,社会上被遗弃的人,或社会上无用的人,都不能进入圣殿,都不能唱歌。这是禁止孩童唱歌的地方。 经济挂帅、排斥残障者、禁止弱者唱歌,当然不止是昔日的圣殿,也是我们的社会。香港是否"地产霸权",我不知道,但我知道的是,租金的昂贵,将民间的生机扼杀。我们再难听到小孩子的歌声。 祭司长就是圣殿的守护者,但与其说他是守卫著圣殿,不如说他是守卫著圣殿中的买卖。他能守卫这里的买卖,是因为他同时是政治权力的代理人,守卫著政治权力。这是一个"宗教、经济、政治"同盟。政治力量强化经济的剥削,经济剥削的利益强化著政治,而宗教力量却神圣化这种合谋。 现在,主耶稣赶走了做买卖的人,解除这同盟的宗教神圣光环,这就表示他面对政治的力量。这不是政治行动,他只是渴望人在圣殿里能向神祈祷,能寻求神,能实现神的心意。这个单纯的渴望,在一扭曲的世界,变成对权威的正面挑战。 我们回到今日的讲道经文:马太福音21: 23-27。 太21:23 耶稣进了殿,正教训人的时候,祭司长和民间的长老来问他说:"你仗著什么权柄做这些事?给你这权柄的是谁呢?" 太21:24 耶稣回答说:"我也要问你们一句话,你们若告诉我,我就告诉你们我仗著什么权柄做这些事。 太21:25 约翰的洗礼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来的?是从人间来的呢?"他们彼此商议说:"我们若说『从天上来,』他必对我们说:『这样,你们为什么不信他呢?』 太21:26 若说『从人间来』,我们又怕百姓,因为他们都以约翰为先知。" 太21:27 于是回答耶稣说:"我们不知道。"耶稣说:"我也不告诉你们我仗著什么权柄做这些事。" 对于祭司长和民间的长老来说,除了他们那"宗教、经济、政治"同盟以外,还怎能有别的权威? 有效的管治,是需要"合法性"(legitimacy)的。祭司长和民间的长老认为他们的权力是唯一合法的权力。在这个世界里,难道"权柄"有另一"合法"的来源?若有,则这"权柄"大得能批判他们现实权力的"合法性"吗? 他们问主耶稣:"你仗著什么权柄做这些事?给你这权柄的是谁呢?" 主耶稣却反问一问题,让他们思考权柄的终极基础。 主耶稣问:"约翰的洗礼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来的?是从人间来的呢?" "约翰的洗礼"基本上是一个叫人悔改的洗礼。约翰说:"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太3: 2)他呼唤人,"你们要结出果子来,与悔改的心相称。"(太3: 8)这种悔改,要求人整个生命的改变。人与人的关系,若已堕落成欺压的买卖,则需要改变成生命的互相餽赠。应放下现世任何形式的欺压,要相信有一明察世情的神,他的国度要透过主耶稣的大爱来实现。世上不应有谋取暴利而不理他人死活的买卖。不应有与谋取暴利同谋的政权。不应有宗教将光环加给欺压人的政治和经济制度。"约翰的洗礼"要求人的悔改。 主耶稣问祭司长等人,"约翰的洗礼"从哪里来? 这是迫使他们思考,在他们的权力以外,是否有另一种权力?当然,这不是一般的政治和经济权力,而是一种要求人转化生命的呼唤。主耶稣让祭司长等人想清楚,这种转化生命的力量,是否来自天上? 听说,在前苏联,有一个人批评政府无力把一个叫人受苦的制度改变成一个叫人活得幸福的制度。这批评使他即时被送到法院。法官问:你知否为何国家现今的制度不能变成你讲的那种社会制度?这人答:"这是因为领导人是白痴,没有想像力。"这人即时被判监二十年。罪名是:泄露国家机密。 祭司长等人,是否有想像力,去设想施洗约翰透过洗礼开展的那个世界? 祭司长等人不敢承认施洗约翰是从天上来的,若他们承认的话,则他们怕主耶稣的反问:"你们为什么不信他呢?" 的确,祭司长等人不可能相信施洗约翰,他们不可能按约翰的信仰原则处理他们权力范围内的事。 但是,他们能说施洗约翰的权威来自人间吗? 他们是这样认为的,但不够胆这样说,因为民意认为施洗约翰是从天上来的。 民意有时是很奇怪的。民意有时不满压迫人的现况,但又支持维持现况的背后的权力结构。民意有时不满压迫人的买卖制度,但同意却支持令这买卖制度成功的结构。民意会反对地产霸权,但同时民意却会以买到楼、赚到钱为荣。民意支持施洗约翰,因施洗约翰批判当时腐败了的道德生活;但民意也支持钉死主耶稣,因主耶稣看来动摇了使腐败的道德生活赖以维持的制度。 民意常变,但民意支持施洗约翰,认为他是从天上来的。 主耶稣问祭司长等人,"约翰的洗礼"是从哪里来的? 祭司长等人的思考,全无面对"约翰的洗礼"从哪里来的事实,他们只是盘算如何回答得到最大利益,最能维持他们的权力。 他们无言以对。 太21:27 于是回答耶稣说:"我们不知道。"耶稣说:"我也不告诉你们我仗著什么权柄做这些事。" 祭司长等人的权力,毫无反省力,毫无想像力,他们只想维持圣殿里的贼窝般的买卖,他们不想见到社会上的弱者,他们不想听到孩子颂赞救主的歌声。这样的权力,怎能明白主耶稣。 我们又如何呢? 我们能否理解到主耶稣的另一种权威?他像施洗约翰一样,呼唤我们悔改,并过一种与悔改相称的生活。 但愿荣耀归于圣父、圣子、圣灵。阿们。 承蒙「中文大学崇基学院校牧室」允准转载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