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生活 > 婚姻家庭
上帝當「紅娘」印港夫妻跨國浪漫故事
2013年10月03日11時21分 上午 Posted.
 | »一個典型的適婚港女、一個來自印度的男子。他們成長於兩個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由相識到相戀、由戀愛至「見家長」、由準備結婚到婚姻美滿,若非上帝的恩手在背後工作難以成事。(圖:基督日報) | 一個典型的適婚港女、一個來自印度的男子。他們成長於兩個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由相識到相戀、由戀愛至「見家長」、由準備結婚到婚姻美滿,若非上帝的恩手在背後工作難以成事。
Manik出生於印度,相貌亦是完全典型的印度男人——皮膚黑黝黝,頭髮鬈曲,唇上長滿密麻麻的鬍子,身型粗壯。他跟隨父母信奉傳統印度教,每逢時節都會隨風俗到印度廟參拜。但是比起宗教,音樂似乎更是他的信仰,印度西方樂器他都通曉,他常高呼:I like music! Music is my life! (我愛音樂,音樂是我的生命!) Joanne在一間基督教社會服務機構上班,她的工作就是服侍來自南亞的少數族裔人士,為他們安排課外活動,幫助他們融入香港的生活。那一年的復活節前夕上帝跟她說:「妳將一年時間獻給我。」為了實現承諾,只一心一意專心服侍。 相識不是偶然
印度人多早婚,父母多次給Manik安排相親,但當時他心裡只有音樂。2006年間,Manik來到香港,有朋友找他禮拜日在教會幫手彈吉他,他為人善良,亦不介意,如此接觸到基督教音樂,並認識了上帝。他心中默禱:「上帝啊,希望我的另一半也是一位基督徒。」他卻沒有告訴別人。
一次Joanne來到他的教會幫孩子做補習班,他們第一次見面,後來又在不同的場合見過幾次,令Manik對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心裡不斷想:「啊,Joanne!她很活躍、有禮、熱心幫助別人……她的聲音好美…」
09年情人節前夕他回印度,臨走前他們剛巧在地鐵碰見,互相交換了名片。回國後,Manik滿腦子都是她的影子。他對朋友說:「噢,她真的很好!,她很會幫助人……她很樸素,但她很活躍,真的很好……」朋友就說:「為什麼不約會她嗎﹖」他說:「噢!我不知道,可能因為她是中國人吧。噢,我有上帝!」
他想起了掌管婚姻的上帝。那天在電郵上向她說:Happy Valentine’s Day!(情人節快樂!)自那天起,他們以電郵和電話密密聯繫,Manik再次來港後二人隨即展開了秘密而低調的約會。但他們心理上仍未準好,不敢公然在街上拖手,走路亦保持一段距離。
天作之合
密會了一段時間,2010年確定了對方是合適的結婚對象後,他們決定踏出重要步——見面雙方父母,並徵求教會牧師意見。一個中國女朋友、一個印度男朋友,何任一個家人強烈反對亦是意料中事。但Joanne認為上帝對她的婚姻必有旨意,順服上帝的主權比愛情更重要。於是她作了一個頗大膽的祈禱:「如果這個人不屬祢旨意的話,神啊,只要我的家人或雙方教會牧師中有一個反對此事的,我就會斷開這段關係。」
4月初二人大為緊張,這名印度男朋友正式到她家「見家長」。但出乎意外地,不論是父母還是嫲嫲都非常喜愛這個未來女婿,順利過關。家人說:「你們今年結婚吧!」他們又見面了雙方教會的牧師,以及工作的機構的牧師,他們全都對這段婚姻沒有任何異議。
過了一個月,輪到Joanne和父親一起飛往印度見面未來親家。印度人相當尊重長輩,有不少禮儀要謹記遵守,如長輩行過要「企定定」,否則會被視為無教養。幸運地Manik母親亦相當喜歡Joanne,滿意她有禮貌,他哥哥亦認為她是受教育之人,對他們關係感到滿意。他們甚至曾建議他們即時在當地註冊結婚,只怕她作「走佬新娘」。
回港後他們便著手籌備婚禮,並於12月份在九龍佑寧堂古式古香的紅磚教堂裡接受上帝的祝福,舉行結婚儀式。隨後他們再回去印度舉行傳統婚禮派對,跳舞作樂,完成了兩天的婚禮,雙方家庭都很滿意。
Manik在結婚後半年才取得居留簽證。分隔兩地期間他們每晚通電話,在電話裡一起禱告。當時他們不知道哪天才可在一起,回來時在機場見面時雙方都很感動,每晚禱告及重逢的場面深刻印在心裡。
關係恩愛 Joanne:上帝早有預備
 港印跨文化的差異似乎未給他們的婚姻帶來預期中的磨擦。他們結婚兩年仍恩愛和睦,遠勝不少同文化夫妻。為什麼能夠這樣呢﹖Joanne歸功於上帝細心的預備:「若非神讓我多年服侍少數族裔,我想我未必會考慮印度人。我在服侍裡認識的是他們的基本文化,這有助我明白他們更多。」除此以外她強調雙方努力經營同樣重要:「婚姻相處中亦是一個學習,需要很多體諒和包容。」
共同的信仰亦很重要。他們每晚一起讀《聖經》,透過聖經分享生活點滴,並透過經文一起禱告。由於語言不同他們各有自己的教會:他返尼泊爾教會,因為印度話、英語、旁遮普語及尼泊爾話他都通曉,她則返華人教會。有時候每個月一次他們會一起去他們結婚教堂的英語堂崇拜。
說到磨合,Joanne只想起了幾件不愉快的事情,一次是在印度時,馬路的車飛快狂飆,她不知所措,但他卻沒有拖著她,把她嚇得花容失色,心中生氣。原來在印度,在公眾場合情侶都不會拖手而行的。
另一次是在還未結婚時,他以「來自香港的朋友」介紹給他的家人認識,她心中不快。原來他不知她是否喜歡這樣介紹,他覺得最好待決定結婚後才將二人關係公告天下——最後他承認:他害羞。又有一次在香港,人人習慣走路飛快,她發現自己常走在他的前頭——原來他已努力比平時走得快多了。在印度人人都以車代步,他不習慣走很多的路。
問到Manik是否有婚姻關係的困難時,他情深款款地望著Joanne,連聲說:「我沒有任何困難,我非常高興,我家人很高興,我非常幸運,非常好。」一副情人眼裡出西施的樣子。
原生家庭關係堅靭
印度人家庭觀念很重。現時在香港生活的Manik常與母親及兄姊互通電話,家人關係從不間斷,有事亦會主動與父母商量,盡量尊重父母。他又強調母親生我養我,認為凡是受過教育的人都應該能明白及體諒長輩。
他又說印度文化裡,家庭關係緊密,子女都很愛父母和自己的兄弟姊妹。他對Joanne的家人亦一樣:他會主動關心Joanne的家人,他們都喜歡他溫柔、彬彬有禮、幽默好玩、會尊重長輩。甚至對他的熱情也照單全收——他有時會給她的嫲嫲來個大擁抱哩!
身為印度丈夫的妻子,Joanne亦感受到南亞裔家庭關係的份量。她提醒跨種族婚姻、特別是與南亞裔人士的婚戀要注意原生家庭的關係,她說:「不要以為結了婚,搬出來住就不用理會家人,香港是這樣,我自主,我跑出來結了婚就不用與你的家人聯繫。別以為結了婚就是兩個人——他們家人的堅靭度很強。」
她說:「我其實可以不用到印度見他家人,但我亦想知道他的家人是否接納我及表達對 他的家人一種禮貌。我有一個南亞裔朋友,男方家人根本不接納這段跨種族的婚姻,但他們堅持結婚,最終男人無蝕底,他的家人在家鄉幫他再娶了一個老婆,於是他要隱瞞太太回去結婚,因為媽媽根本不承認這個太太。所以這是很重要的,你跟南亞裔在一起時,家人是否接納你很重要,否則婚姻很容易出很多問題。」
她又認為有共同的信仰亦相當重要。她因工作關係認識到不少不同種族結婚的男女,他們沒有共同信仰,來自不同文化背景,在相處上產生很多問題:「《聖經》有教導要一夫一妻,要尊重丈夫,愛你的妻子,但發現跨種族的婚姻很容易發生婚外情的問題。」
 Manik:「沒有愛……這根本不是生活!」
問及是否能適應香港的生活時,Manik說居住空間狹窄,另一是鄰舍關係淡泊,反映出他非常重視人際關係。
他抱怨道:「香港是一個非常好的城市,但問題是屋子很小,租金非常貴,非常不公平。每個人只拚命工作,這不是生活!鄰舍關係亦不好,隔壁門全都關著。在香港,人只與家人用電話溝通,但印度與家人住在一起,是愛的關係,但香港很缺乏愛……這根本不是生活!(This is not life!)」
他提到過去在印度城巿生活,鄰舍關係很密切,人人大開家門,與鄰居互相打招呼,隨便走進哪個家裡一起聊聊天、吃吃東西。鄰居甚至會留下鎖匙,互相幫忙「看門口」。他覺得這樣的生活比香港更有人情味、更好。但Joanne習慣香港式的私穩,對隨時要招呼一大堆朋友的生活方式有所保留,要她適應印度的大家族式生活對她來說可能不容易。她盼望二人關係和信仰更進深後,能作好準備跟他到印度與家人一起生活。
他們現時在同一機構服侍香港南亞裔青少年——Manik擔任青少年音樂事工導師,運用他音樂的熱情和天賦教授南亞裔青少年band隊訓練,與Joanne一起關心他們身心靈的需要,將基督信仰和愛帶給他們。 |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基督日報所有。未經基督日報授權,不得轉載。如需轉載,請向本報申請。
[申請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