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紹光、葉菁華以神學角度看「教牧職事」 第一屆周年牧養研討會分題報告 編輯室 2007年9月20日星期四 上午1:42 在第二天的「第一屆周年牧養研討會」上,不少來自各神學院及機構的講師及同工進行了分題討論,約140教牧同工參加。 今早的會上,來自香港浸信會神學院的鄧紹光博士及崇基學院神學院的葉菁華教授從神學的角度探討華人教會處境中的「教牧職事」。 鄧紹光博士:潘霍華神學觀看「教牧職事」 鄧紹光博士以德國著名神學家潘霍華的教會論來探討「教牧職事」。首先,從牧者的身份來看,潘霍華認為一個牧養教會的人一定是作耶穌門徒的人。教會屬於耶穌基督,因此教牧亦要是屬耶穌的人。所以作為耶穌的門徒的人是作牧養職事的先決條件。 第二,論到職事必須要理解教會本身不是一個組織、機制或一個個人,而是用上帝的話語和聖靈建立的群體,因此上帝話語的臨在十分重要。而牧者就是要透過崇拜、教導聖經、探訪關顧等職事將神的話語帶到弟兄姊妹面前,讓他們領受,從而生命被改變、建立,並在互相服侍裡活出耶穌基督的生命。 葉菁華教授:普世教會協會有關教牧職事的神學思想 葉菁華教授則從另一個角度講解此題目。他分享了代表了聖公會、信義宗、改革宗、浸信宗、循道衛理宗等宗派的普世教會協會 (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 WCC)有關教牧職事的神學思想。 從普教協的文獻來看,他們認為「職事」的概念可以分為兩種,第一是職事 (Ministry),廣義來說就是上帝的子民被呼召去做的服事。另一種是受按職事 (Ordained Ministry),就是獲得恩賜,並獲教會藉聖靈及按手禮授職,以帶領整個整體的服事。 他接著提到教會群體的職事就是要宣告及預表神的國度,而受按的職事更是透過宣講和教導上帝的話語、舉行聖禮及在崇拜、服務等引導群體的生命,以聖集與建立基督的身體。 受按職事有三種形態:監督/主教 (bishop)、長老 (presbyter)及執事/會吏 (deacon),不同教會有不同的受按職事。而履行職事的應以個人性、同工性及群體性三者並重的方式履行,意即教牧職事除了個人關顧工作外,亦需要與不同區域或宗派的教會彼此聯結支持,在群體的認可下進行。 最後他提出了數個問題,希望華人教牧進行更深入的思考: 1. 「傳道人/宣教師」職份(即不經按立而受聘於教會履行牧職者)從神學上應如何理解/定位 ? 2. 一些教會由執事會在就業市場中物色和聘請牧師,並按世俗的人事管理方式考績。如此做法假設了怎樣的教牧職事的神學?從神學上應如何理解? 3. 《尼西亞-君士坦丁堡信經》形容教會為「一、聖、大公、使徒的」教會。不設監督/主教職份的教會如何體現教會的使徒性 (apostolicity)? 4. 一些華人堂會實際上由女性承擔教牧職事,但名義上仍要男性擔任堂主任牧師。主教、長老、執事等職份應否有性別限制? 神學理據是否充分? 會上討論氣氛踴躍。研討會下午將繼續進行。 第一屆週年牧養研討會探討「教牧職事」相關新聞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