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會議緊接2025年COMIBAM宣教大會之後舉行,吸引了來自亞非拉多國的教會領袖參與。
從被動接受到主動承擔:全球南方教會的時代使命
華勇主教在27日開幕主題演講中指出,隨著基督教重心南移,全球南方教會必須從「宣教的接受者」轉變為「宣教的主導者」。這位曾任馬來西亞神學院院長的資深牧者強調:「如果我們真心希望在多數世界內部及與西方教會建立真正的夥伴關係,就必須建立一個強有力的COALA,能夠堅定地説:這是我們所需要做的方向。」
COALA運動自成立以來,一直致力於促進全球南方宣教領袖間的協作,推動亞非拉教會在完成大使命中發揮積極作用。
「COALA 2.0僅是起點,未來任重道遠」
華勇主教特別回顧了去年在曼谷COALA 2.0會議通過的宣言文件。他提醒與會者:「這份文件應當被視為一個開端,而非終點。我們面前還有許多重要工作。」
他警告説,如果缺乏清晰的議程和優先次序,COALA可能會陷入「混亂與鬆散」的危險。為此,他建議未來幾次會議應當聚焦於「系統性地闡明」該運動的核心理念和具體實施路徑。
六大挑戰:全球南方教會亟待突破
華勇主教系統性地剖析了多數世界教會面臨的重大挑戰:
使命主權的轉移:歷史上西方教會承擔了主要宣教責任,但如今重心已經轉移。「我們如何幫助多數世界教會從被動的接受者,轉變為積極的使命承擔者?」 從邊緣到中心:他引用《使徒行傳》的模式指出,現代宣教往往從權力中心流向邊緣地帶,但聖經展現的卻是從邊緣進入中心的路徑。 破除「受援心態」:許多教會仍存在依賴心理,需要建立「憑信心前行」的宣教觀,相信上帝的供應必與順服相伴。 警惕金錢的扭曲:無論是來自西方還是本地的資金,都可能使宣教偏離正確方向。 建立南方教會間的夥伴關係:全球南方教會應當加強彼此間的合作,而非僅僅著眼於與西方教會的關係。 與西方建立真正平等的夥伴關係:雙方需要建立在謙卑與相互尊重基礎上的新型合作關係。
回歸使徒時代的宣教模式
華勇主教特別強調應當回歸《使徒行傳》所展現的宣教模式。他指出:「使徒教會最核心的特質在於對聖靈引導和能力的全然依賴。而現代宣教卻常常倚重人的計劃、方法和資源。」
他警告説,「除非我們重新找回這個模式,否則我們的建造終將徒勞。」
對西方教會的善意提醒 在談到與西方教會的關係時,華勇主教提出了幾點重要觀察: 西方神學的文化侷限性:儘管標榜普世性,但西方神學深受啟蒙運動和現代性假設的影響。 對全球南方教會的忽視:即使在西方學術界,對亞非拉教會蓬勃發展的現像也缺乏足夠關注。 管理型宣教學的偏差:過度強調組織規劃,卻忽略了屬靈層面的依靠。 隱性的支配心態:儘管多數西方同工心懷善意,但結構性不平等仍然存在。
全球南方教會的自省
華勇主教也誠懇地指出全球南方教會自身的問題:
神學思想的西方框架束縛:多數世界的神學教育仍然深受西方影響。他分享了一個令人深思的例子:一位北印度學生想研究當地百年復興歷史,卻被東南亞的神學院勸阻。 人才流失的危機:最優秀的年輕人多選擇進入醫學、工程或商界,而非投身神學或宣教領域。 警惕「反向優越感」:不應當因為西方教會的衰落就產生輕視態度,而應當視他們為信仰旅程中的夥伴。
共建關鍵力量
華勇主教強調,COALA必須成為一個關鍵平台,讓全球南方領袖能夠互相鼓勵支持,分享真知灼見,增強神學自信,以及培育平等夥伴關係。「獨行快,眾行遠。」他説,「當我們同心合一,就能互相保護免入誤區,並激發更大的勇氣。」
歷史性的呼召仍在回響
在結束演講時,華勇主教分享了一個感人回憶:1979年,著名神學家約翰·斯托得邀請他參加倫敦的一個會議。斯托得當時説:「隨著西方教會持續衰落,我們期待多數世界能夠回應馬其頓的呼聲。」
「46年過去了,」華勇主教説,「這個呼召今天依然有效。問題是:我們準備好回應了嗎?」
(資料來源:Christian 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