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由神学:让教会讯息失去独特性
针对教会衰落的主因,浸信会神学院基督教思想科教授邓绍光博士昨日接受本报访问,对教会自由主义渗透及世俗化等现象分享了自己的见解和观察。他先谈自由神学的景况:"自由神学的问题涉及我们会否过度著重信仰在处境的意义。我们常讲相关性,但不知觉地牺牲了信仰独特性。"
他解释:"我们常常太强调信仰要在处境中有影响或转化作用,但渐渐不免被处境牵制,或假定了一定要教会面对。这很容易落在一个情况:我们慢慢忘记我们的信仰或教会要讲的是什么,这是失去了自我身份。"
但他亦表示这不单是自由神学独有的问题,甚或福音派教会亦弓陷入这样的问题中:"我们要小心处理。当然教会不是要不吃人间烟火,但当回应处境时,常常不免会扭曲了信仰,为要回应处境。"他举例教会传福音时,内容用词往往为教外人难以明白,于是不少人会想"要不要转换一下概念﹖"结果一转换,所传的讯息便失去基督信仰的独特性。
"福音生活"被扭曲成"无痛生活"
福音讯息中,「罪」就是一个容易被转换的概念:「今日基督徒讲罪时,越来越对『罪就是对上帝的得罪』等讯息难以启齿。他们会告诉对方:如果你生活不开心、家庭出问题等,这就是罪。
当然这是罪的现象,但更根源的是人与上帝的关系出了问题。这样的转换概念一般都有目的,例如为免吓怕人,或觉得讲『得罪上帝』过于严重,不如改用世界的语言,如『虽然你经历不如意事情、或你有如此的品格,但上帝是爱你的』,不讲对上帝的得罪、对人的伤害和对大地伤害,一下子就跳到上帝的爱那里。当我们只讲信仰如何令人过『无痛』的生活时,就忽略了信仰对罪性的分析。」
神学讨论需要达到信仰上的共识
不单平信徒如此,连神学界里亦存在这方面的稳忧。
他指出神学院出于学术的追求,不同学者在神学的教导上持不同看法无可厚非。但他认为作为神学群体应该持守对圣经的理解,并有个人的立场。
"这不代表与其他立场对立,或不讲、不介绍其他的看法,但是我个人的立场应该要讲清楚——特别是教义层面的讨论一定要有立场——这是很重要的。我们不能光『抱开放态度』,不持守任何立场,信这套可以,信那套也行。即使在某些题目上无法取得一致的立场,信徒亦可以彼此交流,寻求信仰中的共识。"
他以保罗新观为例,一些学者对保罗的认识抱不同的看法,但邓博士仍认为有需要持守的地方:"我讲:保罗不单讲因信称义,亦讲其他信仰——我用较宽容角度,我讲保罗的思想丰富、很多议题值得思考时,仍不代表可以否定『因信称义』。"他更强调,学术的讨论不代表"无立场"——"无立场的就不是信仰。"他说。
教会急切推动信徒了解自己所信的
随著网络资讯的发达,信徒可以获得的资料来源相当多。"很多信徒从网上看很多资料、订很多书籍,很多的看法反而令自己无所适从。我们不反对热心追求知识,有不同看法也好,但要选取一定立场——教会里头会否更丰富地讨论信仰﹖这是契机。信徒很多地透过不同的渠道认识信仰,教会领袖会否能透过长时间倾谈、讨论,与信徒一起寻求共识﹖"
教会推展教会事工、传福音、关顾等工作已相当繁重,这样的建议是否对教会可行呢﹖他认为若教会看到对上帝认识的深度与信徒生命成长、并且是教会成长息息相关时,便会将之放在优先的位置。"我们有很多事工,但更要注意弟兄姊妹对于所信的了解有多少。我们常说要『爱主更深』,但爱的话需要有更深的认识。们要既爱主,要明白主何等丰盛荣耀,并且愿意与人同在——这是我们深入认识上帝的动力。"
教会中产化 世俗主义盘据
谈到世俗主义,邓博士认为教会中产化是世俗主义潜在的一大因素。
他说:"因为中产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价值观、人生追求的理想等。就算以前很敬虔的宗派如平安福音堂一旦中产化,亦会关心孩子是否能入BAND1学校、是否有钱买楼等多于关心属灵生活情况。当然我们无法避免在地上生活,但在地上生活何谓足够﹖如何是活得好﹖中产有自己的一套想法,但有多少合符信仰呢﹖这要教会去辨识。"
但他观察到能做到辨识问题的教会并不多,甚至问题出于教会不愿意去做。他听闻有传道人鼓起勇气在讲台上宣讲信徒生活中产化的问题,结果竟遭批评,叫他不要再讲同类讯息。"当然这是极端的情况,但反映会友不听这些声音。但更多人是道理照听,但行为照旧,形同精神分裂——每周只做崇拜时两小时的基督徒,其余时间只能算是有名无实。"
教会要查看"是否活在基督里"
他又指出,世俗追求成功财富、名气权力,但信耶稣却是意味愿意为主受苦、传福音给贫穷人、彼此关顾等——世俗的追求无疑与信仰相违背:"世俗主义将上帝变成『有求必应』的神明,要祂来满足我们的需要——类似民间宗教式的——这相当危险。"
问及是否认同"香港正在走欧美衰败的旧路"时,他说:"这世界本来是堕落的,但我们是否懂得分辨,不让它塑造我们,而要被基督塑造﹖"
"我们要分辨我们的教会有否世俗化、被世界同化,并且我们是否活在基督里呢﹖这都是我们要自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