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師「三日不讀書,言語無味、面目可憎」

教牧和信徒不能忽略阅讀

牧師「三日不讀書,言語無味、面目可憎」
曾家彬牧師強調人應該有對真理的渴慕。他說,就像人體每天需要食物一樣,人的靈魂也每天需要吃神的話語。所以阅讀需要成為習慣。(圖:基督新報/ 李勝德)
香港一向有「文化沙漠」之稱,到底今天的基督徒應該持怎麼樣的阅讀態度?出席昨天 (3月30日)宣道出版社「阅讀嘉年華2006」的嘉賓講員曾家彬牧師風趣地提出了他的看法。

「三日不讀書,言語無味、面目可憎」

曾牧師說「三日不讀書,言語無味、面目可憎」,教牧和信徒不能忽略阅讀。他強調人應該有對真理的渴慕。他說,就像人體每天需要食物一樣,人的靈魂也每天需要吃神的話語。所以阅讀需要成為習慣。

他又分享了他的成長經歷。他生於大陸,祖父信主,家裏留下了聖經。從小他就常常讀聖經。雖然他生於無神論的國家,家人又多有不識字的,但他很慶幸神讓他從12歲起就培養寫日記的習慣,這習慣從小至今從未間斷。他說不讀不寫的話,人的思考和反省能力變得很薄弱。他認為中國之的神學家之所以比西方少,跟中國教牧和信徒忽視阅讀有關。

眼目的情慾困住了人

曾牧師強調,信徒需要讀好的讀物,而且需要廣泛:政治的、社會的、經濟等書籍都要多看。他笑說:「憑一個人的書桌上放著什麼讀物,就可以知道那個人是怎樣的。香港人的書桌上沒有什麼書,也許只有馬經。」

提及香港是「文化沙漠」的說法,曾牧師十分同意,他認為這對社會的影響深遠。他說:「不阅讀好的讀物,人變得很虛泛,沒有內涵,只停留在物質的追求上。」他認中國自開放後也存著這個問題,眼目的情慾困住了人。他表示,基督徒若忽略了靈、魂、體整全的需要,思想變得狹窄,不能滲入社會,不能作鹽作光,影響這個世界。

相關新聞: 宣道「阅讀嘉年華2006」精彩節目昨日預告 (2006.03.31)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