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少伟人都有一个具预示性的童年故事。少年华盛顿因一时贪玩而砍掉父亲心爱的樱桃树,事后却勇于承认错误,至终成为治国之材;岳飞"少负气节,沉默寡言,天资敏悟,强记书传……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至于主耶稣的童年,福音书有记载的,就只是祂十二岁随父母上耶路撒冷过逾越节那事件。
对于主耶稣所行的一切,我们总是特别宽容体谅;毕竟祂是上帝的儿子,所行的一切总有祂神圣的原因。
只是,作为一个"充满智慧,又有神的恩在祂身上"的孩子(2:40),没有任何交代或征得父母允许就独自留下,我总觉得不大妥当─纵然在理论上,我亦无法反对祂"以天父的事为念"。
为人父母,我当然明了约瑟和马利亚的担忧;但作为踏入青春期的孩子的父亲,我却同时明白到孩童耶稣初到圣城可能有的兴奋心情。以常理推断,祂留了下来,大概只是因为如鱼得水,一时间乐而忘返而已。
纵然孩童耶稣的一时乐极忘形充分反映祂的人性部分,并带来一个负面的后果,就是让祂的父母伤心和担忧;但约瑟和马利亚未曾确定耶稣随行,便假设祂只是混在亲属之中,亦确实有点大意。作为一个仍然依附于父母的少年,耶稣并没有因为父母伤心而感到内疚;因为当中牵涉的,只不过是因混乱而产生的误会。在等候期间,祂亦只不过是因利乘便地听听问问而已。
当孩子还小的时候,我曾经给他一些"生存训练",就是告诉他假若我们在甚么地方失散了,他毋须恐慌,只要留在最初失散的地点,我们就会回去找他。这样的事先安排,是为了减少孩子因失散而产生的惊惶。况且大人寻回孩子的机会,总比孩子乱碰乱撞找到大人的机会要大。而这个安排亦证明是有效的。
不知道耶稣跟父母之间有没有这样的默契,但从他们在耶路撒冷找了三天,而耶稣则一直留在圣殿等候看来,慌乱的恐怕是约瑟和马利亚而不是孩童耶稣。
这段记载叫人感到安慰的,是耶稣毕竟是一个正常的少年孩童,而不是一个完美无瑕的抽象"属灵典范"。圣经说"耶稣的智慧和身量,并神和人喜爱祂的心,都一齐增长。"(2:52)既有"增长",就必然还有"增长的空间"(room for improvement)。因此保罗在论到人间的"完全"时,亦不忘提到"然而,我们到了甚么地步,就当照著甚么地步行。"(腓3:15, 16)
默想:作为基督徒,我们往往被教导完美无瑕是上帝的标准;这不仅成为鞭策我们不断努力的动力,往往亦成了我们绝望和罪疚的来源。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们都会有种种不完美的挣扎。但正面来看,我们永远都有成长的空间!
蒙允载自:《市井圣徒》合订本,FES PRESS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