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福增信仰角度剖析中国人孤魂野鬼观 編輯室 2010年12月28日星期二 下午4:42 圣经《创世纪》记载神创造人时,"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名叫亚当。"神创造人,除了血肉之驱外,还有不灭的灵魂,而人的灵魂是人之所以与人相似的地方,亦正因人有灵魂所以人除了吃喝外还需要爱、信心、盼望等生活质素,才会感到心灵的安息。 中国人不相信基督教所讲的 灵魂,相信"人死如灯灭",认为死后一切归于无有;但另一方面中国人又迷信人死后会有孤魂野鬼在人间到处游行,因此又会有烧衣纸、祭祀供奉孤魂,以免一些未得安息的阴魂会流落人间泄限或觅食等。 崇基学院神学院副教授邢福增博士近日在院牧事工的"慈声月刊"发文,探讨中国人信孤魂野鬼的迷信思想。他指出有宗教研究认为鬼节的仪式显示了中国人对亡者的情,并希望孤魂得到安息的心,认为这表露出了信仰与文化之间的张力:将这思想介定为迷信还是"情"还待商榷。 他表示一些对亡魂的祭祀仪式反映了生者对所不认识的生死世界的焦虑及疑惧。该等仪式中,人者会为死人预备很多生活所需:给死者烧大屋、车子,甚至是手提电话、电脑等现代化的"科技产品",而事实上人死后需要这些生活用品均出于生者的假设,相信恐后有另一世界,并且认为他们会继续在那里生活。邢博士认为这是由于生者对死亡的恐惧,不承认死亡是生命的终结。 他分析中国人将人死后灵魂的状况分类,正常得到后人殓葬及供奉者会安然到另一世界居住,但若是得不到殓葬,或是未能被祭祀供奉,便会成为"孤魂野鬼"。除此以外中国人亦相信死后的审判,认为善恶各有所报,并希望通过超渡亡魂为自己减轻罪债 他将这些宗教仪式一个个作剖析,指出其有限之处,并介绍了基督教的死亡观。对于人们对死亡的恐惧,他指出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规律,无人能避免,然而以平常心来面对更为重要。圣经告诉世人死亡并非生命的终结,而是安息在上帝的怀里,并等待主再来的一天。而主就是得胜了死亡从死里复活的一位,因此基督徒不畏死亡,面对死亡有真正的平安。 除此以外对于人面对死亡的恐惧,世人对亡者所做的一切不单未必能救赎亡者的灵魂,亦未必能去除生者的不安。但是耶稣基督应许赐予人永生并真正的平安,因此信仰祂的人能不怕死亡,并且能活得与别不同。 《圣经》传道书明言人死后"尘土仍归于地,灵仍归于赐灵的神",人的肉身下入土中,而人的灵魂则回到上帝那里去,并且接受死后的审判。属神的人往耶稣为人预备的父家的天国去,而不顺从真理、属鬼魔的人则到永火里去。因此要得真正的心灵平安,仍要回到生命的根源上帝那里才可找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