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道会午堂(三) 区伯平:生活奋斗新机遇

港九培灵研经会第三日

讲道会午堂(三) 区伯平:生活奋斗新机遇
区伯平牧师在港九培灵研经会第三日讲亚伯拉罕如何面对上帝给他超现实的应许。
港九培灵研经会进入第三日,在狂风暴雨袭港的周六早上,信徒仍然充满热情到九龙城浸信会及各个地区的转播站,以渴慕的心领受上帝的恩典。在午堂第三讲上,宣道会香港区联会牧顾长区伯平牧师继续以亚伯拉罕的故事讲"敬畏上帝五味架",今天分题是"生活奋斗新机遇",经文出自创世纪十二章1至8节。

昨天讲了创世纪十一章10至26节,亚伯兰的家谱,引介了亚伯兰踏上人生舞台。昨天我们认识到他的原生家庭,原因他就像历世代平凡人一样,都在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的情况下长大,很多困难。后全家迁移到哈兰生活,带家人展开新生命历程。

上帝赐福第一幕——对一介凡夫俗子超现实的应许

刚才经文提到他出哈兰时年75岁,而他175岁离世,出哈兰时正是生命的中段。离开家乡带著父亲、妻子侄儿在哈兰重新生活,经过一段时间后适应生活,重建家园,过去的已过去。他在哈兰的生活是成功的。他离开哈兰时带著很多积蓄的财物和获得的人口、可能是指奴仆。并不是穷得无立足之地逼于无奈要走。经过家庭的起起落落,他来到哈兰重建家庭生活,生活得很不错。

我们今天可即管说他人到中年,是生命的中段。每个人到这阶段都会想下步怎样做,可能到生命中段更深刻,因为这段成立室,可以思想下一步,会想人生的下半生是否继续下去呢﹖有谓"中年危机",就是人到中段思想下面生命。每人都希望丰盛生命,不希望过为柴米油盐的生活,生活不应是这样。人年青时读书、在社会工、追求伴侣,似乎为了基本的东西付出我们大半,到了人生中段已在享受这些东西。人生怎样可以更有价值呢﹖在人生中段可能会想。

到了哈兰,以上这些问题都会在他脑海中出现。在我们的祷告中、亲近上帝时,他的人生下步竟究会怎样﹖经过一段日子,来到75岁今天读的经文。上帝给他一个很大的赐福——超现实的赐福。今天经文有1-3节是上帝对他的呼唤,当他寻索人生下半场时,上帝给了他超现实的应许。"吓,要离开本地本族父家﹖什么﹖我必叫你成为大国,叫你的名为大﹖"

今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去看这经文,我们作为凡夫俗子如何承受如此大的应许﹖

上帝赐与丰足的背后同时是赐与服侍别人的条件

对亚伯兰最现实的愿望就是生儿育女,可说是他最现实的人生需要,不过上帝应许不是如此。我们饿时想吃云吞面,但父亲带我们去吃自助餐的话,会令我们不知所措。我们不知亚伯兰对上帝的应许明白多少,今天很多厚厚的宣教书籍从这经文延伸,但他如何理解上帝的话﹖"我年75,膝下犹虚。"成为大国,一个国家起码包括人民和土地,我们熟悉的上帝要赐他后裔多如天上的星的应许还未出现。"但上帝呀我儿子都未有。"可说十划未有一敝。人到中年还可以怎样呢﹖上帝给他的是超现实的应许。相信他不论明白多少,他一定掌握到神吩咐背后的精神。

我们渺小平凡的人生有很多需求,柴米油盐,即使这样我们亦可即管向上帝祈求生活的需要,但原来上帝给我们的恩典何止这些﹖如果我们以为上帝只关心我们这些的话,就把上帝矮化为民间宗教了。

不错,上帝给我们恩典让我们生活充足,但背后还有一个重要原则——上帝给我们丰足、有条件地服侍别人。当上帝让我们有享用时不单自己享用,更让我们有条件、有机会服侍别人。我们的年青人若希望自己读到某些专业、得到某些学位;若已工作的想在工作上有成就、升职加薪。这些都是无可厚非的,人需要有更高目标牵引自己向上,但目标要再提升:达到专业、学历、升职不单是肯定自我、或让自己生活更舒适,更是让你有条件、更多机会去服侍。

所以上帝讲的这三句话都有祂的目的。看看第二节:"我必叫你成为大国。我必赐福给你,叫你的名为大"然后你有条件和机会"叫别人得福"。三节"为你祝福的,我必赐福与他"这话再坚固了上面的应许。"那咒诅你的,我必咒诅他"这话保护上面的应许,然后是目的,因为如此,所以"地上的万族都要因你得福"。

我们不知亚伯兰第一次听到这超现实的应许时理解多少,但他清楚地听到这句话的目的。我们人生中段找不到人生意义和价值时,原来生命的价值是要超越自我。上帝不是用这超现实的应许捉弄他,而是要扩阔他的心胸和眼界。

亚伯兰的原生家庭似乎都是悲情,虽是富足,但每个成员生命中都有遗憾。来到这刻当亚伯兰听到上帝呼召时决心上路,他相信上帝意念高过他的意念,即使他未能通透的明白,不过他知道自己不是迷信盲目,他相信上帝必然顾念他。于是他又带著妻子侄儿开始下半新生活。

上帝赐福第二幕——超现实的处境

我们来到神赐福的第二幕,是个超现实的处境。他收拾所有东西,连根拔起。显示他的决心,不走回头路,竭力响应神对他的伟大应许,走著走著到了迦南。走了多久圣经没记载,不过1500年后以斯拉记他的后代进行过一次回归,走的路有四个月。我们不妨说他们大概走了半年,终于到了。第6节记载"亚伯兰经过那地,到了示剑地方。"示剑在迦南地的中部,是他未去过的地方,于是打探情况。来到摩利橡树那里,那时迦南人住在那地。

当他带著妻子侄儿来到这里时,今天的经文没描述那是怎样的地方,但可知是山地。亚伯兰生活几十年的地方是吾珥的平原地带,水源充足的地方。但如今从水源充足的地方来到荒山野岭,是神开玩笑吗﹖是神指示了一条"黑路吗"﹖你能感受到亚伯兰的心情吗﹖起初超现实的应许已令他目瞪口呆,现在超现实的处境不相白仲。

响应呼召,放下一切去建立黄金中年原来不能浪漫,太太和侄儿可能想:为何带我来这样的地方﹖我们知道信靠上帝必得生命丰盛,几乎把我们一生安稳押上去了。如果年青信主的话是一生押给上帝了,如果你中午才信主,你下半生押给上帝。

你想想若你忠诚信主,信主至今奉献了多少金钱呢﹖牧会时有次和年青人筹备婚礼,他父母是第一次办婚事,希望隆重一点,花费亦较多,算上所有积蓄都没那么多钱。父母奇怪,儿子你工作为何没钱呢﹖儿子就跟父母解释,他每个月如何奉献,超过十分之一,他很爱教会。父母就生气:"你奉献的钱够你付首期了。"认真信主的话,将人生很多时间金钱都押在上帝身上。多少姊妹因坚持与主内弟兄结婚错失更好的条件﹖

我们敬畏上帝一方面有惊讶的恩典,另一方面上帝亦带我们走惊讶的不容易的路。亚伯兰没想到来到这里是荒山野岭,而最好的绿洲更已有人住在那里,所以到了示剑没什么兴奋,就想到别处,希望找到水源。每一步都是新历程、新探险、新盼望,希望找到一片平地、一个水源。

第8节有简单路线:"从那里他又迁到伯特利东边的山,支搭帐棚;西边是伯特利,东边是艾。"伯特利是示剑南亚,可能到伯特利他的感觉是"不用再找了,大概没希望了,再找下去也差不多了。"一生生活在平原河边,来到这个荒山野岭,更要命的是当他到了荒山时上帝安慰他:"我要把这地赐给你的后裔。"膝下犹虚的亚伯兰站在荒山听到上帝如此说,你会怎样呢﹖会否哭笑不得﹖

亚伯兰对超现实应许令人吃惊的回应

来到似乎难以生活下去的地方后,接下来怎样呢﹖对你对我都是超现实的回应。"亚伯兰就在那里为向他显现的耶和华筑了一座坛。"(7节)当他去到伯特利时,"他在那里又为耶和华筑了一座坛,求告耶和华的名。"(8节)他没有埋怨,没打道回府,而是筑了一座又一座坛,第一个地方是示剑,去了伯特利又筑了一座坛。那个时代筑坛是把石头堆起来,筑坛是用来献祭,是当时敬畏上帝、亲近上帝的方式。一般理解他当时献的祭大概把祭物放在火上烧,大致属燔祭一类,完全烧尽。在神学上有重要意义——我的一生全所有都献上,透过这行动表达我的一生所有都属上帝。

相信我们任何一个正常的人来到这样的荒山野岭都大吃一惊,他选择与其诅咒不如回到上帝面前,从眼前不可思议的处境转眼上帝,将弱小心灵放在神的威荣面前。我们都是凡夫俗子,如何承受如此的磨炼呢﹖与其埋怨、与其被问号掩埋自己,不如靠近上帝,再次将问题呈现上帝的恩典面前。

信心是接受上帝的全知、全爱和全能,事实上他们除妻子侄儿外还有一大堆奴仆。这里有些词句:"从那里他又迁到伯特利东边的山,支搭帐棚。"每个晚上都要睡下,这里特别记下这事。圣经这些措辞要告诉我们他不是没回头路被逼坚持,而是透过筑坛和献祭肯定了心中感召。经文中"支搭帐棚"的字眼就突出了他决定坚持下去,肯定心中的感召——是上帝带他来的。他认定人生的价值是要造福他们,如此上帝必定会给他条件、机会。

亚伯兰——敬畏上帝的模范

我们会问亚伯兰、或在很多处境中我们会告诉自己:你不是自身难保吗﹖你不是有很多自身的需要吗﹖亚伯兰示范了敬畏上帝是怎样的一回事,勇往直前、坚定相信上帝的全知、全爱和全能。虽然有时我们说把生命押上去了,我们知道世上没必赢的,归信上帝是人生必选。上帝一切作为或许是不可明白的,信心的背后是绝对的谦虚,相信自己卑微有限不足,相信上帝的全知、全爱和全能。

古今中外每个时代每个人都在努力挣扎才能活下去,在这人生中如何走下去﹖今天看到三个:首先是来自上帝的超现实的应许。当我不断讲"超现实"时反映我们要如何在神面前求——我们忧虑的都是眼前的,与其说是超现实的应许,不如说神给的超乎我们所求。

敬畏上帝的生活第二方面是从上帝而来超而实的机遇。人惯性地要有把握、详细考虑,想应付自如。其实我们要掌握自己的人生不就是人生的死穴吗﹖我们所谓的掌握就是决心跟随主。像亚伯拉罕一样显出他的绝对信靠,他筑坛正显出他超越自己地信靠上帝,才充份完全经历上帝给我们的恩福。让我们学会在我们生活中筑坛,或顺或逆或上落都要筑坛。顺利时我们容易忘记上帝、逆境告诉我们疑惑上帝,所以任何时刻让我们筑坛,一次又一次的将自己奉献给祂,虽有如此我们看现实看自己遭遇,我们只能在生活的奋斗上踏上新机遇,这机遇其实就是用信心逐步经历上帝丰盛的恩典。

讲道会午堂(三) 区伯平:生活奋斗新机遇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