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事工 > 組織團體
香港心性教育協會發表立場:助LGBTQ 「修復關係」代替「迴轉治療」
2022年12月01日05時18分 上午 Posted.
 | » (圖:unsplash/James A. Molnar) | 在香港LGBTQ族群被視為「性小眾」,情緒受困擾尋求輔導的一群更是「性小眾」中的「小眾」。精神科醫生康貴華11月29日在香港心性教育協會網站撰文,分享協會輔導有關人士的理念,以修復關係模式代替迴轉治療法,以及申明協會對迴轉治療的立場。 康貴華表示,過去15年LGBTQ族群,包括Lesbian(女同性戀者)、Gay(男同性戀者)、Bisexual(雙性戀者)、Transgender(跨性別者)、Question(疑惑者)或Queer(酷兒)受情緒和精神困擾,在主流輔導模式得不到幫助,尋求香港心性教育協會協助,尋求輔導的原因包括:不想再從同性戀關係之中尋求感情滿足、個人理念與宗教信仰對其性傾向有衝擊,甚至有部分人希望改變性傾向。 文章指出,協會從受助者之中有一些意外的發現,包括:改變同性戀傾向連帶修復人際關係,並且認為性傾向不是與生俱來的,尤其是4至10歲兒童性別認同有改變空間;當人際關係修復後生命成長出現突破,因此協會發展出一套以修復關係為主的關顧和輔導模式。 「修復關係」為主的輔導模式跟迴轉治療的分別,在於前者提供輔導並非治療,亦不是試圖改變對方的性傾向為目標,而是著重修復關係和全人醫治成長;也不會將同性戀或跨性別本身作為一種精神障礙的假設;因此反對用迴轉治療法強迫當事人改變性傾向。
文內另提到,協會反對多年前在美國和西歐所謂迴轉療法曾用過的方法,包括冰錐腦白質切除術、伴有激素治療的化學閹割、厭惡療法(例:對生殖器官進行電擊、在同性性刺激物出現時餵食催吐劑等)、自慰再制約法等。康貴華認為這些治療模式,不單沒有果效,更可視為一種脅迫和懲罰LGBTQ當事人的方法。
因此,香港心性教育協會表明對同性戀和跨性別矯正或迴轉治療的立場,包括:1. 不認同同性戀或跨性別本身是一種精神障礙的假設;2. 迴轉治療可能引致LGBTQ受到心理傷害; 3. 反對迴轉療法以威脅或懲罰的方法强迫他/她們改變;4. 協會以修復關係和全人醫治成長為目標;5. 尊重受助者個人私隱;6. 不會禁止一切提供LGBTQ族群尋求改變的可能方式;7. 反對任何禁止LGBTQ尋求改變的相關法令或規定;8. 反對一切對LGBTQ的歧視,以及對改變同性傾向的跨虹者發出歧視言論。
|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基督日報所有。未經基督日報授權,不得轉載。如需轉載,請向本報申請。
[申請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