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事工 > 組織團體
精神健康講座 醫生分析青少年情緒:焦慮抑鬱孤單感
2022年12月19日03時19分 上午 Posted.
 | » (圖:freepik) | 基督教愛協團契12月16日舉辦精神健康講座「復元有家」,精神科專科醫生盧德臨指出家庭對子女的精神健康影響很大,並分析青少年成長三階段特癥,以及焦慮抑鬱成因與疏解,強調良好的家庭關係有助面對各種挑戰。 盧德臨指出,沒有精神健康就沒有健康,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數字,神經精神疾病每年導致120萬人死亡、80萬人自殺、182,000人歸因於吸毒和酗酒,全世界超過15%總人口患有某種形式的精神障礙。 香港精神疾病調查,重度抑鬱症風險因素來自6方面:1. 婚姻狀況如離婚、喪偶、分居;2. 失業;3. 經濟困難;4. 慢性身體疾病負擔;5. 生活壓力事件;6. 家族歷史。 香港精神病患很普遍,7人有1人,英國和中國大陸每6人有1人,他們一生經驗這種病患。 家庭問題令子女缺乏安全感
良好的家庭關係有助面對各種挑戰,盧德臨指今天家庭特色是核心、細小、個人主義、高遠期望、缺乏安全感,這些擔心影響家庭。父母在教養孩童上面多方面的挑戰:家庭不和影響孩子,或者父母失效,如過度保護、放縱、限制、細緻。有效的父母將這些改正過來,提供一個理想的成長環境,有助孩子感覺到安全,得到認可,同時服從紀律,感到被愛,在家庭裡感到做每一件事都有意思,最寶貴是讓孩子認識上帝。
另一類挑戰是家庭出現突發事情,令人控制不到,例如身體出現疾病、失去父母或兄弟姊妹、早期創傷或孩子之間互相排斥,未能妥善處理到長大後影響深遠。父母教養孩童循著幾個途徑,如欣賞為子女營造安全感和歸屬感為,定下目標等。
青少年成長三階段
盧德臨亦分析邁向成熟的青少年有三階段:1. 早期(10至15歲)在於身體變化、心理適應、感情尋索;2. 中期(15至18歲)渴望獨立、受朋輩影響、喜歡探索挑戰;3. 後期(19至24歲)進入社會、開始選擇配偶、追求信念被認同。青少年面對的挑戰則有幾類:焦慮、抑鬱,感到孤單感,有些酗酒、濫藥、偷竊、打鬥、青少年懷孕、反叛權威、離家出走、自殘、荒廢學業等。
疏解方法計有:協助青少年建立鞏固的屬靈根基,讓他們知道上帝在生命中有美意,賦予每件事的意義;在教育上引導他們滿足其成功感;父母兄長建立良好的榜樣;朋輩支援,藉著小組以愛心和忍耐循循善誘幫助青少年。
給青少年父母的提醒
盧德臨給青少年父母的提醒,早熟的孩子有獨立成長,為他們設定與外的界限,對失落的孩子懷著寬容去接納,尋求教會、專業人士、服務機構的幫助。他從聖經人物看成長,雅各為了紅豆湯捨去長子名分,反映出與兄弟競爭;少年約瑟是十二位兄弟最少,被哥哥妒忌賣去埃及;押沙龍是大衛王長子卻殺人,這些聖經人物從青少年時期出現很多問,神都讓他們成長被祝福,而且使用他們。
夫婦關係好對家庭有正面作用,現今離婚率高企,每兩對夫婦一對離婚,問題在於溝通有障礙、夫婦自我防衛、雙方起衝突,源頭可能在於金錢、信仰、價值、壓力、性事等。家庭生活求生秘笈:接受現實、正向的社交生活、尊重每個人有共同理念,有效的溝通創造和諧。
焦慮抑鬱成因與疏解
盧德臨介紹焦慮症及應對,焦慮大多來自緊張情緒,擁有的事情受到威脅,例如健康出問題、工作失業,這是正常的。
至於恐懼症、驚恐症、焦慮症的病癥,驚恐症是突然很驚;恐懼症對於特定情況而驚,焦慮症24小時都很驚,焦慮症源於面對衝擊,例如失敗、未可預知的將來、面對不同處境、成長的歷程、溝通受障礙、自我防衛、靈性倒退。
成功都會緊張焦慮,因壓力高漲,心理影響生理激活身體的系統,產生不良反應,如有焦慮問題尋求輔導和見醫生,時常思念正面的事情。
抑鬱症一般是缺乏動力、被動退縮,青少年逃學、年長者身體毛病多,嚴重的會帶來自殘。
盧德臨用詩篇128篇勉勵大家,神不會撇棄每個家庭,行在神的道中得到祝福,良好的家庭關係有助面對各種挑戰。 |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基督日報所有。未經基督日報授權,不得轉載。如需轉載,請向本報申請。
[申請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