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事工 > 組織團體
中神《砌神學》探討聖經父權 為何藝術作品以男性描繪上帝?
2023年02月10日03時32分 上午 Posted.
 | » 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米高安哲羅壁畫《創造亞當》描繪上帝是一位成熟的男子。(圖:網絡圖片) | 中國神學研究院網上節目《砌神學埋身駁》1月13日播出第4集,主題為「聖經=父權?」,探討女性主義批判基督信仰的要點,去除男性主導的聖經文本;神學科助理教授楊思言從耶和華的名字「I Am Who I Am」指出聖父沒有任何性別特質,聖靈也以女性氣質來工作。 聖父、聖子男性化 宗教畫折射上帝形象 節目開始,主持人提到女性主義與基督教信仰對立還是有對話空間?蔡駿灝分享19世紀第一代婦運領袖伊麗莎白·斯坦頓(Elizabeth Cady Stanton)爭取婦女投票權完成一本聖經註釋《The Woman's Bible》,宣佈聖經不是神聖的啟示,當中有很多壓迫女性的思想;並且當她爭取婦女投票權時,來自很大的壓力是宗教團體。 女性主義批判基督信仰其中重要點,究竟怎樣談論上帝的形象?聖經所表達的三一上帝「聖父、聖子、聖靈」,首兩位都是男性的形象,用君王統治者形容上帝令人敬畏。
從文化角度,一般人將上帝與男性連繫一起,文藝復興時代的藝術作品以成熟的男性、滿臉鬍子描繪上帝,甚至電影《埃及王子》的上帝配以低沉的男性聲音,這反映父權社會對男性的推崇。
吳卓東補充,猶太女性神學家指猶太教守安息日,因為上帝創造工作六日後休息一日,衍生出人類世界的運作,以此意識形態放諸社會男性作主。
女性主義神學 去除男性主導聖經文本
神學科助理教授楊思言引述20世紀美國女權主義者瑪麗·戴利(Mary Daly)所言:「If God is male, then the male is God」,楊思言解釋如果上帝必然等於男性,社會看男性特質便神性化,連超自然世界都是這樣,女性只能是一個被造者。要是聖子是男性,意味著父神派來的救世主也是男性,教會女性角色似是輔助男性,而某些宗派不會按立女性牧者。
不過,吳卓東認為聖經並非按字面解釋,然後賦予一種解釋,基督是男人中心的狀態;此外女性主義發展到某階段出現女性主義神學,分兩派:革命派、改革派。
革命派認為,基督教和猶太教支持父權,打壓女性,所以去除部分與此相關的聖言;改革派認為,聖經文本由男性主導,故此加入非正典的文本作補充,例如女性的拉比。
耶和華名字「I Am Who I Am」沒性別
楊思言則指,有神學家研究上帝最初怎樣介紹自己,提醒教會上帝也有女性的一面,如伊莉莎白·約翰遜(Elizabeth A. Johnson)《 She Who Is: The Mystery of God in Feminist Theological Discourse》(暫譯:她是誰:女性主義神學話語中上帝的奧秘)。楊思言表示,舊約聖經記載的耶和華是一個沒有性別的名字,英文譯作「I Am Who I Am」(昔在、今在、永在),沒有任何性別特質。
縱觀教會歷史以男性表達上帝是為對抗當時的異端,舊約亦有一傳統,上帝透過祂的智慧創造世界,「智慧」原文是女性,甚至乎舊約智慧文學也以女性出現,描繪上帝的創造和保守世界。
聖靈方面,也是以女性的氣質來工作,例如聖靈的引導、保守、安慰、賜予生命、與人同在、提醒,好像一位母親,在正統信仰父子、聖靈是平等的,早期信經提到父子、聖靈同受尊榮。
及至新約,耶穌揀選撒瑪利亞婦人來對,她也以神學角度詢問這位彌賽亞:敬拜的地方在哪裡?耶穌回答時候到了,人要用心靈誠實來敬拜神。這些都反映出在上帝裡沒有男性高於女性的概念。 |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基督日報所有。未經基督日報授權,不得轉載。如需轉載,請向本報申請。
[申請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