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事工 > 組織團體
嶺大基督教周:莫特曼盼望神學 對應校園福音朝向多樣性
2023年02月20日04時14分 上午 Posted.
十字架下的校園福音使命是甚麼?嶺南大學校牧處校園傳道鄧巨堅在該校基督教週,從莫特曼《盼望神學》回應香港、教會、校園轉變現況,基於上帝從將來臨在當下,賦予終末的新可能,校園福音工作也朝向多樣性。 鄧巨堅首先介紹莫特曼生平,1926年出生於德國漢堡、1943年當兵、1945年成為戰俘,戰爭暴行中尋找生命的依據、1964年出版《盼望神學》。 上帝從將來臨在當下 賦予終末的新可能 莫特曼處理盼望時首要是時間觀念,希臘時代的時間觀是循環不息,永恆好像是圓形的中心點,對圓形外圍每一處的距離相等;現代人的時間觀是線性:過現、現在、未來,從基督教觀的過去是從上帝創造開始,未來是甚麼啟發莫特曼的終末論,終末是「無限永恆與有限時間的相遇」,那麼結局是否早已設定?自由意志有何意義?終末會否成為過去?
在線性的時間觀下,若然把終末時間化,終末將失卻永恆意義;但若然把終末永恆化,終末又將失卻時間意義。 換個角度來說,這正是「已然」(already)和「尚未」(not yet)兩個概念在線性時間觀中難以調和的地方,若說終末「已然臨在,世界就毋需更新, 但若說終末「尚未」臨在,朝向終末的路徑卻又難以名狀。
因此莫特曼從啟示錄作切入點,啟示錄1章4節:「 那昔、在今在、以後永在的上帝。」翻譯為「那今是、昔是、正來臨的上帝」, 打破了線性時間觀下對上帝的理解,將來的上帝並非千年如一日的神,而是那位正來臨的上帝,從句式看來正來臨的上帝是從將來而來而且臨在當下。
換句話說,我們必須從終末來臨當下的上帝重新理解時間,這位上帝打破了線型時間觀中的因果鏈,賦予當下一個朝向屬於上帝的終末的新可能。
從經驗層面來說,人類感知時間的過去現在未來;從超驗層面來說,當下還未完全定局,如此正來臨的上帝就保證了當下仍有將來、仍有可能性,而基督在榮耀中再臨是將歷史時間的本質更新成為永恆時間,基督徒相信基督復活就是相信這種歷史未來的時間將被更新為永恆時間的開端。
故此,莫特曼的盼望神學認為,過去與現在的因果並不決定終末,反而是源自終末的盼望幫助我們重新理解過去與現在,歷史就是「一種以當下處境作為詮釋框架的回溯」。總而言之,基督教信仰並非鑑往知來,是一種源自終末應許的回溯,使我們能夠更新對當下與過去的理解。
香港、教會、校園工作朝向多樣性
鄧巨堅透過莫特曼的盼望神學回應香港、教會、校園(包括:團契、詩班、學園傳道、校牧處、學生福音運動等)在變遷中的處境,三者的過去並不決定在本身的未來,是我們在當下對香港、教會、校園的詮釋,這應該被上帝的來臨所決定,而一切依然未成定局,由上帝來臨開啟永恆時間把萬物更新,校園福音工作因而也有千百個可能性。
是次聚會為「嶺南大學基督教週2023」,主題為「拾價:取道莫特曼」(Be Thou My Vision),講員:嶺南大學校牧處校園傳道鄧巨堅,於2月17日晚上七時半在嶺南大學校園舉行。 |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基督日報所有。未經基督日報授權,不得轉載。如需轉載,請向本報申請。
[申請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