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事工 > 組織團體
許立中、梁家麟真情對話:真理如何越辯越明?
2007年02月25日04時23分 上午 Posted.
 | » 資深文字工作者許立中先生和建道神學院院長梁家麟博士與信徒真情對話,暢談及交流「懷疑」和「異議」在信仰路中積極意義,真理如何能越辯越明。 |  | » 聚會吸引了約150多人參加,多為年輕信徒,他們並積極發問。(圖:基督新報) | 在教會,「懷疑」與「異議」彷彿沒有容身的地方。然而,對於認真追求信仰的信徒來説,對信仰心存懷疑是否等於沒有信心?懷疑是否無助於信仰的追尋?2月23日晚香港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文字事工舉行「真理越辯越明?」講座,邀得資深文字工作者許立中先生和建道神學院院長梁家麟博士與信徒真情對話,暢談及交流「懷疑」和「異議」在信仰路中積極意義,真理如何能越辯越明。 許立中表示,辯論不是一個有效道道真理的途徑,因為辯論的心態不是要去尋找真理而為了說贏對方。許立中和梁家麟博士均表示,在認識真理的過程中懷疑能夠有積極意義 ,因為懷疑可以化為去知道更多的動機,成為成長的動力,但是他們並均表示此前提是要認定有真理存在,並在追求真理的態度上存謙卑的態度。 為何問問題? 許立中表示,當人聽到的道理與自己經驗之間有距離的時候就會出現「懷疑」,懷疑是無可避免的,因為人知道得很少,人所知道的與真理永遠有空隙,所以去問,此將成為動力去讓人去知道更多,增進經驗以致去明白道理。「信仰不是接受了某一信仰就全知道真理,而是要不斷去尋求知道更多」。
他又説明「異議」是因為真理是絕對的而人是相對的,人對信仰有不同的傳釋所以出現異議。信仰是對真理的理解,而不是真理本身;若果人把自己的信仰當作真理,就不容許其他人對信仰有不同的解釋。他以經文「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表示,謙卑是認識真理的開始。
梁家麟博士表示,他拒絕原則性地否定真理,不同意真理是當權者權力的表述。因為如果沒有真理存在,就沒有客觀標準,不是為了去尋找真理的辯論就沒有意義,只會成為當權者話事的結果。他說,永遠要看到自己與真理有距離,這個距離不是量的距離,而是質的距離。在他自己的經驗中也常常提問,他常常提醒自己問自己,他在書房所思所悟所教導的是否與弟兄姊妹的生活脫離了,從而把自己「拉回人間」。
梁博士並表示,真理追尋要遵循一個客觀的可量度的原則,不能夠以上帝作為所有客觀原則。舉例說他期待學生回答歷史為何出現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時候,不能夠接受「因為上帝的旨意」的答案,而是期望回答者講述當時的政治、民生等等歷史因素。許立中就此點補充說,知識上的增進如哲學和心理學的認識,不是與信主是矛盾的,而是通過哲學和心理學等知識更能夠解釋信仰的過程,所以我們不需要把所學習的與神的作為對立起來。
如何問問題?
許立中表示,問題可以是無限的,問自己的問題是重要的,要不疑問只是操練腦袋的活動。「認真地問信仰的問題,必須發自自己信仰的問題,要去拉近自己經驗與信仰的距離去問的,這時候問才有意義。」比如一些上帝能夠舉起什麽石頭與生命沒有關係的。 梁家麟亦同意要問關乎自己信仰的問題,要不只會無止境地問下去。首先相信耶穌所說的話,因為無論人怎麽努力去澄清真理都不能夠做到,因為信仰根本就是超逾理性的。比如耶穌是上帝的兒子,不能用理性去證明的。信仰是信仰,不可能把信仰都變成非信仰的理性解釋。聖經無誤本身就是一個信仰,基督徒相信聖經是神的啓示,這不是一個歸納出來的結論。
許立中重申,自己不去問與自己無關的問題,聽道的時候也不是用質疑心去聽,而是盡力去從講道者所講的角度去理解,從而從道中有所得著。梁家麟續說,確實聽道時候對牧者的態度要如此,他特別提醒年輕信徒,要問與自己有關的問題,而不是去扮演受害者的角色去針對牧者,反對牧者,甚至進而反對基督教。
聚會吸引了約150多人參加,多為年輕信徒。對話中氣氛輕鬆幽默,又不泛認真,主持人稱呼講員「立中」和「家麟」顯得非常親切。聽衆們積極發問關於如何處理信仰中的「懷疑」和「異議」的問題。正如主持人所說,這晚信徒們通過與兩位前輩對話,再次出發思考和追尋信仰,尋找真理。
|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基督日報所有。未經基督日報授權,不得轉載。如需轉載,請向本報申請。
[申請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