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宣教 > 其他
信徒賺多奉獻少 差傳經費惟有另覓出路
2006年11月27日04時13分 上午 Posted.
香港經差會差出的宣教士人數約為354人,按香港千多間堂會的比例算來,平均每2家堂會支持一名宣教士,相信宣教士募集經費不難。
但近期一個數據令人憂心:「The 21st century world網站提供的數據,全球基督徒每年的收入是15,198億美元,奉獻給教會的金額是108億美元,佔全球基督徒收入的0.71%,奉獻給差傳的是15億美元,約佔全球基督徒收入的0.098%。」最近一期《往普天下去》中,香港差傳事工聯會研究及出版主任熊黃惠玲在「錢從哪裏來?--淺論差傳經費」一文中表示,差傳事工所得的奉獻越少,差傳事工要籌得經費需要另覓出路。 熊黃惠玲表示,差傳經費多寡往往取決於信徒的宣教心。她認為21世紀的信徒比18、19世紀賺錢更多,但對差傳事工的支持卻可謂「相當少」。19世紀的宣教時代,歐洲宣教士在世界各地建學校、醫院、救災扶貧所需經費龐大,但神的子民在後方禱告及奉獻支持以致不缺;南韓在98年金融風暴、失業嚴重時期至00年間,宣教士人數不但沒有減少,更有36.2%增幅,信徒熱情支持,令宣教事工未受經濟危機影響。 在這環境下,宣教事工的出路在哪裡呢﹖她引述了中國內地會創辦人戴德生的名言:「按照神的方式來做神的工作,斷然不會缺乏神的供應。」「最重要的是單單藉著向神禱告,來感動人、推動人。」她舉例中國內地會在大陸宣教140多年來從未公開籌募經費,表示在過去宣教士的經歷中,「信心」往往是宣教經費來源的恒常答案。
此外從商亦是宣教策略的一個選擇,早於19世紀開始,不少宣教士不單將福音帶到工場,更往往透過商業方式改善當地人的生活。熊黃惠玲提到04年的洛桑會議座談會上亦提及「從經商尋找宣教機會」的理念,提倡宣教士可賺取金錢支持宣教經費的做法,甚至藉改善當地人生活以建立傳福音的平台。
文中總結,差傳經費不單從樂捐的信徒而來,也從宣教士信心等候及商機而來。熊黃惠玲認為儘管宣教經費來自有方,但她依然相信籌集差傳經費是宣教士鍛鍊信心的機會,並對工場的事奉必然大有禆益。
|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基督日報所有。未經基督日報授權,不得轉載。如需轉載,請向本報申請。
[申請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