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宣教 > 其他
差會青黃不接鬧「宣教士荒」﹖
與差會探討宣教士流失問題
2005年09月12日04時25分 上午 Posted.
香港差傳事工聯會近月發表了一份題為《防範宣教士流失報告─宣教士篇》的報告結果。該報告大致探討了香港差傳事工的三大隱憂:一. 宣教士步入中年帶來的個人和工作問題,二.難以吸引年輕人投身差傳的情況,三.差傳的動員問題。
本報就此報告結果訪問了國際事工差會﹙SIM﹚總幹事余慧根牧師及宣道差會拓展部主任翁競華牧師,更深入地探討宣教士流失的問題,並藉此看看兩個差會如何處理宣教士流失的情況作出怎樣的對策,希望兩個差會的經驗成為其他差傳機構的參考。 宣教士流失的情況及原因 宣教士的流失因素有很多,兩位牧師均表示有環境因素,如身體狀況、孩子的教育、家人年紀漸長,需要照顧等,亦有由於使役效果未如理想、或另有呼召而離開的,但兩位牧師更指出一些主要原因,值得探討。
多在人際出現問題
來自五湖四海的宣教士事奉於同一地方是宣教工場常見的情況。余慧根牧師表示根據觀察和經驗,宣教士流失多出現在人際關係的問題。「遇到人際問題時,最理想的是別異文化之間互相磨合——『鐵磨鐵』可帶來正面的結果。」
文化差異的正面影響是互相學習,但亦可能帶來壞影響。「如果宣教士本身的性格問題,或成熟程度不夠,就會暴露很多問題。」
他表示如差會發現宣教士之間出現了這樣的問題,SIM會通過牧養關顧幫助他們,提供人際關係課程。退修亦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階段性的宣教思想
余慧根牧師說,另一個因素是現在的年青宣教士多抱著短期性的心態加入宣教工作。「與以往或10年前不同,他們往往不會視宣教為一生的工作,而是階段式、探索性。」「很多宣教士數年後或會離開宣教路,或以專業人士的方式進入宣教工場。」
他又表示,不管入職宣教士的志向如何,SIM都會帶信心視他們為長線事奉,盡力幫助他們做好宣教工作,並幫助他們在個人生命和宣教工作更清晰自己的呼召,走向成熟。余牧師表示,這樣的做法可減低宣教士的流失。
宣道差會:加強關懷和牧養
翁競華牧師表示,宣道差會注重對宣教士的關懷和鼓勵。同工會定期與宣教士聯絡,注意他們的需要和工作果效,並給予鼓勵和讚賞。差會教導宣教士所屬堂會如何關心和支援宣教士之餘,亦會給予宣教士輔導、退修和在職訓練等,裝備他們。
很多宣教士身在國外難以得到牧養,容易出現疲態。宣道差會從幾方面著手加強對宣教士的牧養的做法,一是鼓勵宣教士彼此牧養和支持,二是請宣教士所屬堂會的牧師探訪宣教士,一起退修。此外,宣道差會更會鼓勵堂會將主日崇拜的講道錄音,寄給宣教士,讓他們從訊息和敬拜得到幫助。
宣教士老化問題要面對
翁牧師亦特別留意到宣教士老化問題,更不斷嘗試尋找解決之法。
「差聯會的宣教士流失問題結果出來後,開始引起更多人關注這問題。」翁牧師說:「宣教士老化問題,是因為很多神學院要求學生有社會的工作經驗,因此很多人進神學院時年紀已較大,一般接近30歲,再加上要有2年教牧經驗的要求,不少宣教士出來後已年屆35以上。這對跨文化的事奉有不理想的地方,因為要適應新的文化。」
宣道差會如何面對這問題呢﹖「宣道差會在嘗試尋找另一個機制,讓剛畢業大學生即可進入神學院。」他在嘗試與更多神學院商量,讓宣教心志的學生在有宣教或工作有經驗前就能進神學院,以免宣教士太遲進入神學院,影響日後宣教工作。
如何吸引青年人加入差傳行列﹖
余慧根牧師認為不少青年人願意加入短期宣教,覺得情況樂觀,他表示根據教新調查,一年內全港有700多人有宣教呼召。他認為宣教士應更多幫助這些年青人,多分享他們的親身經歷和感受,但他亦強調教會在差傳人力上可做的事很多,因為教會才是真正牧養的人。
翁競華牧師亦認為很多人回應宣教的呼召,但由接受呼召到接受裝備、直到踏上使役地一刻,可能要經過6至10年的時間。他認為,必須鼓勵得到呼召的年輕人盡快訂立自己的計劃,盡快回應呼召,才不會拖延時間。
宣道差會在這方面盡力幫助有志宣教的年青人,差會每年舉行「宣教士預備團」,在信徒接受呼召一刻到出發宣教期間,不斷給予關心和支持。但翁牧師坦言,這樣的方式難以與他們有個人交談機會。
宣教士青黃不接的「宣教荒」問題相信是不少差會現在或將會面對的問題,相信日後會引起更多關注和討論,共同尋求宣教的出路。
相關報導: 宣教士流失問題存隱憂 (2005.09.09)
|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基督日報所有。未經基督日報授權,不得轉載。如需轉載,請向本報申請。
[申請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