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教授葉嘉瑩所寫的一文中提及詞人辛棄疾夢見了陶淵明;莊子夢見了蝴蝶。幾乎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夢。童年時,我曾經夢見自己變成了小鳥。
在一個嚴冬的寒夜,我從窗戶,飛向空中,嘗到了那逍遙的滋味,正高興得意的剎那間,我從夢中醒來,雖然夢是那麼短,至今仍然記憶猶新。
我喜愛小鳥。嚮往牠們「飛」的生活,在我的故鄉,有許多形形色色不同的鳥兒。牠們的羽毛,有橘黃、灰白、淡綠、烏黑……牠們鳴叫的聲音婉約、清麗,如鈴,如鼓,如琴……非常悅耳。尤其在清晨時分,此起彼落,牠們的聲音譜成了一首晨歌,令人百聽不厭。
有一次,我曾經爬上一棵桑樹,把一隻小鳥捉回家裡,我喜歡牠剛長成的羽毛,我喜歡牠懦怯而靈活的眼睛。我不願意把牠關在鳥籠裡。放在客廳,有足夠的空間,讓牠走來走去。有時牠拍著翅膀飛幾步又掉下來。我把牠當作我的朋友。我也夢想著,有一天,我也能飛行。
小鳥漸漸長大。想不到一天早晨,我打開大門,小鳥立刻就飛出大門,飛到庭前的院子,然後,又飛上樹,飛向原野去了。 這不是夢,乃是兒童時代的一件趣事。俗雲:「日有所思,夜有所夢。」這句話,雖有幾分哲理,但是,這並不是夢最完善的詮釋。
人在睡著時會作夢,夢是潛意識中的一種反射。一個饑餓的人在夢中吃餅,醒來時肚子仍然是饑餓的。心理學家發現,當一個人遭遇到宛如晴天霹靂的大難時,例如,空難、海難,當他們得到自己的親人那一類惡耗時,他們立刻把這聽到的災難當作一個夢。夢成了他們臨時的一個避難所。夢與事實,在思想的距離上,就發生了神秘的緩衝作用。
有一個古老的故事。說一個人挑著兩罈酒上山,在半山跌了一跤,罈破酒漏,他對著那殘局說:「啊,這是一個夢多好?」他這一句話,可說與今日心理學家所說的不謀而合。
夢,是人生的另一個世界。人人都會作夢,有的是噩夢,有的是好夢。噩夢當然人不喜歡。作好夢的中了頭獎,也並不能成為百萬富翁。其實好夢噩夢都是虛幻。
辛棄疾夢見了陶淵明、莊子夢見了蝴蝶,我則夢見自己變成了小鳥,莎士比亞說:「人生是可憐的演員。」人生以夢來詮釋,這倒是人人都容易體會的。
***** 作者:俞敬群牧師,資深牧者,著名的華裔作家。他一生出版過十一本書籍,七次榮登世界名人錄(who's who in the world)殿堂。《和諧之歌》為他最滿意作品,被世界聞名的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所收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