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而有力的領導能力

本文摘自「破繭而出」第四章

教會成長需要強而有力的領袖 領袖的重要 「一個人的成就,常與他的領導力成正比」、「一個團體的發展,與他們的領導者的領導力成正比」,這是約翰.麥斯威爾所說的「鍋輔z論」。 領袖如何,群體就將如何 一頭獅子可以讓一群羊,變成一群獅子;同樣一頭羊,可以讓一群獅子變成一群羊。面對歌利亞的時候,當掃羅發抖,全軍又沒有一個勇士,但是當少年大衛勇敢的打敗了歌利亞 的時候,全軍就成了勇士!! 多年前,在一次主日祟拜之後,我在辦公室內,聽到詩班在會堂內練習唱詩歌,當日他們唱得比往日強太多了,我非常好奇的進去看了一下,發現來了一位客座指揮,是一位大師 級的合唱指揮,難怪我們的詩班立刻不一樣了。 當克來斯勒汽車公司在1980年代,快要經營不下去的時候,他們請來了一位經營高手艾科卡先生擔任他們的執行長,不出幾年,整個公司竟然起死回生。 我們教會為了幫助一些更生人,而設立了庇護工廠,生產一直不順,業務起不來,整個工廠在生存的邊緣掙扎,後來我更換了經理人,在兩個月之內,業務量即增加了一倍。 一個國家更是如此。在歷史中,我們說有「明君」、有「昏君」。「明君」當道,則是太平盛世,開萬世太平。反之,「昏君」當道,則民不聊生。 今天這個世代最需要的就是一些真正的領袖,他們可以帶領百姓到一個充滿盼望的未來,許給人民一個可以努力奮鬥的遠景。國家如此,社會如此,教會不也是如此? 我們強調一個傳道人,要忠心的事奉,如牛一樣的殷勤工作,但是卻忽略了他是教會的領袖。我們不將領袖應有的權柄給他,不將領袖應有的尊榮給他,我們故意貶抑他,嘲弄他 ,將他踩在腳底下,將他當作僕人來使喚,我們要他作帶頭的人,但是我們又不聽他的帶領,讓他左支右絀,我們說他是領袖,卻又要他尊重我們如同他的主人,如同他的衣食父 母,不可得罪。 我們忽略了聖經中,所有復興都是與有好的「屬靈領袖」有關。 如果摩西不是以色列人的領袖,他一定沒有辦法將以色列人帶出埃及。如果大衛王不是領袖,他一定沒有辦法帶領以色列人打敗非利士人,亞捫人,摩押人。 尼西米如果不能分工,不能讓耶路撒冷的居民一起領受異象,一起投入建造城牆的工作,聖經中就不會有「尼西米記」。 耶穌當日說「來跟從我」,有很多人跟從了祂,因為祂是一個領袖。時至今日,祂沒有應許祂的兒女獲得高官厚祿,而是十字架的苦難,是捨己捨命的要求,但是仍有許多人前仆 後繼的跟隨祂,因為祂是一個了不起的領袖。 領袖形成的經過 領袖不是一天形成的,他是經歷了一段努力、學習與奮鬥的過程。總括來說,大概需要經過「接納、信任、尊敬、跟隨、及委身」這五個階段。 例如:當摩西出現在以色列人中間的時候,他們不認識他、不接納他,更不會以他視為他們的領袖,反而充滿了排斥及挑戰,直到他在他們中間,行了十個神蹟,才建立了領袖的 權柄,但是這個權柄,仍然不斷的被挑戰。 當他們面對紅海的時候,群眾對他的信心動搖了,經過了紅海這一關,他的權柄增加了;但是他又面對姐姐及亞倫的挑戰,又有可拉黨的背叛,百姓為了吃喝,各樣難處而有的各 種挑戰、各樣的怨言後,最後他在以色列人中建立了不可取代的領袖地位及權柄。 當摩西的繼任者約書亞接手這個領導權時,他的恐懼戰兢是可想而知的。因為他要面對一個強而有力,不可取代的摩西老前輩,所以約書亞記第一章中上帝接連三次的說「剛強壯 膽」,許多人一定心存疑惑:「約書亞行嗎?」 當約書亞進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帶領以色列人過約但河。這件事情,當然提醒了以色列百姓當日他們的祖先跟隨摩西過紅海的故事。上帝藉著這個神蹟讓約書亞建立了在以色列 人中的領袖權柄與地位。大衛剛出現在以色列人面前的時候,只是一個少年大衛,當他打敗了歌利亞,才開始露出頭角。接著打了許多的勝仗,又藉著對掃羅家的寬厚與仁慈,在 在的顯出他領袖的尊榮與肚量,最後更贏得了全以色列人的尊敬及國王的權柄。 這些故事都告訴我們,屬靈的權柄不是「天賦」,不會因為我們是教會的牧者,所以就自然擁有屬靈的權柄。 它是需要努力,日積月累慢慢累積起來的。 1. 領袖必須是一個「一呼百諾」有號召力的人 耶穌看見彼得及約翰等門徒的時候,他只說了一聲「來跟從我」,他們就放下了一切來跟從耶穌。很顯然地祂具有強烈的領袖的影響力。領袖必須是一個為人所尊重及信任的人, 群眾才會跟從他。 尊重與信任,建立在四件事情上:一是光明的人格及品德、二是認真的屬靈追求、三是服事及工作的能力、四是對人的關懷與愛心。 (1) 光明的人格及品德 一個傳道人的品德出了問題,就如同一個皮球被針扎破了,再也拍不起來。因為他立刻失去了上帝的同在,神的恩膏立刻離他而去。如果他仍不悔改,就會如參孫一樣,恩賜仍在 ,但是恩膏不再,最後被上帝完全的廢去。 同時也沒有人會尊重一位沒有品德的人,也沒有人願意,信任及跟隨一位人格有問題的人,特別是屬靈的領袖。前幾年美國的史華格、金貝克兩位非常有名的電視佈道家,其故事 就是我們最好的前車之鑑。 傳道人要非常留意「金錢、異性、誠實」這三件事情,財物的「乾淨」非常的重要,不可以有一點讓人起疑的地方,每樣財物的支出都需要有憑有據。 男女的問題,更是重要。不要以為自己站立得住,要知道這個世上,只有一個約瑟,連大衛王都站立不住。所以要將自己當作是一定會犯錯的人看待,遠離各樣可能讓自己犯錯的 機會,遠離各樣會引來犯罪的事情。 誠實對世人來說是一件小事,但是對我們來說,是一件天大地大的事,聖經說:「一切說謊話的,他們的份就在燒著硫磺的火湖裡。」 一次美國電視台舉辦的小學生拼字比賽,到決賽的時候,只剩兩個小孩進入決賽,獎金高達十萬元美金,最後,評審問其中一位小女孩,最後一個字母,她說的是「m」還是「n」 ?那女孩說:『我拼錯了,我說的是「n」。』然後輕輕的回到她的位子。第二天所有的報紙,所報導的都是這個小女孩的故事。沒有人知道第一名的孩子是誰?這個孩子雖失去了 十萬元美金,但是卻贏得了所有人的尊敬。 我們做牧者的,更是要重視這件事,寧可失去看得見的利益,也不可失去看不見的恩典。 金錢、女色及權勢是讓所有領袖跌倒的事情,對傳道人也不例外,特別是屬靈的領袖,最講究的就是品格的完全。如果男女問題有了一點的破綻,金錢上有一點的問題,或是在領 導權上用了一些的權術,都會使別人對他失望,而失去他的領導與號召能力。 品德是我們生命的基石,建造房屋必須先造根基,建造一個人的一生扑~,必須先建造他的品德,品德不可靠,上面的建築再美麗,絕對經不起風吹日曬雨淋的。 (2) 認真的屬靈追求 不斷的追求聖經的熟悉、讀經及解經的亮光。聖經是一本最奇特的書,祂對每個世代、每個不同的人說話。我們今天讀的,與明日讀的都會有新的啟示與得著。 傳道人要比其他任何的人都熟悉,而且每天都有新的領受,因為每天的嗎哪都是新的,我們不可吃昨天的嗎哪。屬靈的生命也要不斷的更新,上帝是做新事的神,引領我們走新路 的神。所以每天要省察,每天與上帝有密切的交通,都是我們要不斷追求更新的。 會眾尊重在屬靈的生命中認真的人。 (3) 服事及工作的能力 約翰.麥斯威爾在《天生領導 – 領袖21特質》中有以下的描述: 「幹練是超越言語層次的,它是領導者溝通、計畫,並付諸行動的一種能力,讓人們確信你足堪領導,而甘願追隨你。」 沒有人願意跟隨一個失敗的人,人都喜歡跟隨在成左怐漕倥銦F人喜歡與英雄為伍,而不願意與一個失敗者、看不見明天的人在一起。所以領導者,必須在事奉的能力及結果上有突 破,取得跟隨者的信心。 摩西因為行了許多的神蹟,所以才得著以色列人的信任及跟隨;約書亞因為讓以色列人過了約但河,所以贏得了領袖的地位;因為耶穌事奉的能力,有許多的神蹟隨著祂,祂講道 大有能力,所以當祂一呼召的時候,就有許多人跟從了祂。 所以傳道人一定要顯出他事奉的能力與工作的績效,才能讓人安心的跟隨他。要努力學習講道,努力經歷聖靈的工作,迫切的禱告求神顯出同在的憑據。 (4) 對人的關懷與愛心 人會因為我們對他的愛,而願意與我們一起打拼。這是為什麼一些政治人物一直要接近民眾,常常抱抱小孩,看看老人,不論真心或假意,他們知道,做領袖的必須得著人的心。 這也是軍中的教導「帶兵,先帶心。」道理,領袖要讓別人覺得,他所為不是為了自己的成央A而是一個從愛中出發的人。 一個傳道人在做領袖之前,必須做好牧人,一個好的牧人,是做領袖的基礎。切記耶穌的話說:「我的羊聽我的聲音,我也認識他們,他們也跟著我。」(約10:27)。我們必須是羊 的牧人,羊才會跟著我們。許多的牧人連羊都不認識,如何讓羊跟著他。 2. 領袖必須是引領人奔向一個目標的人 (1) 他必須是一個有夢的人,也就是一般說的要有異象 領袖必須是一個可以挑戰別人來跟從他的人。如果要別人「跟從我」,勢必自己要清楚知道我的目標是什麼?我要到哪裡去?如果自己都不知道要到哪裡去?如何使別人「跟從我 」?當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時候,他自己一定要清楚知道要去哪裡?當他指出流奶與蜜之地的時候,群眾才會跟他走。 士師記18章中提到一個少年利未人,在米迦的家中作祭司,當但族的人問他:「誰領你到這裡來?你在這裡作什麼?你在這裡得什麼?」他無話可答,所以當但族的人再問:「你 做一家的祭司好呢?還是作以色列一族一支派的祭司好呢?」這個年輕的祭司就心裡喜悅,拿著東西進入他們中間。 這樣的故事不斷的出現在歷史中,許多人視「傳道」只是他的職業,他到這個教會來,只是這裡的教會沒有傳道人,他們需要一個傳道人,而他正好需要這個工作,所以他就來了 。當別的地方有更好的待遇、更好的機會時,他就往別的地方去了。 傳道人也不知道他要將教會帶到什麼地方去?難怪今天有很多的教會在曠野漂流,因為不知道「迦南地」在那裡? 當我們告訴一個新來的會眾,請他留在教會的時候,一定要告訴他留在這裡的原因及目的,這裡到底有什麼是別的地方所沒有的?我們可以提供什麼,以及他在這裡的未來是什麼 ?人喜歡參與一個大的事工,人喜歡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情,如果這件事情的挑戰夠大,就會有很多的人願意參與,縱使付出的代價很大。他們也是願意,而且覺得很快樂。所以不 要怕給會眾大的挑戰、大的要求。 早期台灣的物資缺乏,但是蔣中正先生畫了一幅光復大陸,建立一個新中國的願景。雖然當時我們生活很苦,但是卻覺得苦得很值得,每個人都預備,隨時可以為了這個使命捨身 取義。 如同在早期的共產黨團體,他們給予年輕人改變世界的目標,所以要求他們要付出代價,於是許多的年輕人,都願意將他們的生命付出,使他們從最開始的15個人,最後發展到幾 乎控制了全世界1/3的人口。 今天真正能改變世界的是我們的信仰,聖經說「我們是世上的光,是世上的鹽」,光與鹽就是為了影響這個世界的;又說「信我的人從他們腹中流出活水的江河來…」,活水江河 流過的地方都會改變! 但是我們卻不敢大膽的要求我們的會眾,大聲的告訴他們,讓我們一起來改變社區!讓我們一起來改變世界! 「敢作夢,才有世界第一。」這是台灣卡內基訓練的負責人黑幼龍說的。一個人的異象有多大,他的成就才能有多大。所以當上帝對亞伯拉罕說:「你向東西南北觀看,看到的都 是你的。」這個時候,亞伯拉罕是睜大了眼睛看,不能遺漏少看。 上帝在以賽亞書54章第2節說:「張大你居所的幔子,不要限止…」,詩人也說:「你要大大的張口,我就給你充滿!」 傳道人要有大心胸、大的眼光,要為主成就大的事情。 (2) 他必須是一個委身在自己的異象上的人 有了異象而沒有行動,不過似白日夢而已,而第一個行動,一定是自己先委身在其上。當尼西米建城牆的時候,他不是在書珊城寫信去告訴耶路撒冷的百姓,要他們建城牆,而是 自己回到耶路撒冷,捲起袖子,與所有的百姓一起建城。同時他出的錢最多,十二年的時間在他們中間,所有的餉銀都拿出來,每天與百姓一起生活,一起建城。短短五十天的時 間,城牆就建好了。 在各個教會內有許多的宣教機構,但是只有「內地會」這個組織最成央A因為戴德生不是待在倫敦的辦公室內,告訴年輕人:「去中國宣教。」而是站立在中國內陸,對歐美的輕年 人說:「來中國宣教!」他成為這些青年人的榜樣,他站在這些青年人的前面。 當我在教會中若要推動什麼工作,如果那是一件重要的,我一定要站在最前面,讓大家看得見我在做什麼。 (3) 他必須是一個會分享異象,挑戰會眾一起加入築夢的行列 異象不能只在領袖一個人的心裡,他要將它分享給其他的人,讓其他的人了解這件事情的重要,了解為什麼我們非做不可,而上帝又在我們中間給了什麼樣的印證。 這是為什麼教會的主日祟拜,報告事項常常沒有果效。因為只是報告一件事情,而沒有熱情告訴會眾這件事情有多重要,大家為什麼一定要參加,以及若不參加有多大的損失。 3. 領袖必須有一個健康的態度 所謂成功,就是能夠用別人向他投擲的磚塊,來為自己建造一個穩固的根基。 任何事情,開始的態度,已經決定了事情的結果。一種隨便的態度,事情的結果一定是粗糙;態度認真,事情的結果一定是精緻。態度如果是對的,縱使遇到非常大的災難,也可 以化險為夷。 保羅說:「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忘記背後,努力面前…」都是態度的問題,耶穌說:「新酒…新皮袋…」仍然是態度的問題。 我們這世代最大的發現就是:人類可以透過改變內心的態度,來改變他們的生命。所謂成功,就是能夠用別人向他投擲的磚塊,來為自己建造一個穩固的根基。 (1) 領袖要有堅強的個性與積極的信心 「每一樣事情開始的時候,我們的態度就已經決定了這件事情的成敗。」 摩西在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時候,一共被法老拒絕了九次,而且每次的拒絕都沒有得到他百姓的支持,但是他相信上帝要他做的事情,他一定可以成央C他不斷對法老說的只有一句 話:「讓我的百姓走!」 當前有大海,後有追兵,別人都說「完了」的時候,他只是安安靜靜的向大海伸出他的手杖,紅海就在眾人的驚呼聲中分開了。 耶穌在十字架上最後的一句話「成了」,而不是「完了」!(英文聖經是這樣翻的)。因為耶穌看見了死亡之後的復活,看見死亡之後的得勝。所以當保羅在監獄中說:「我靠著那 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當面對歌利亞的時候,掃羅與眾軍躲在山洞中發抖,只有大衛說:「你來攻擊我,是靠著刀槍和銅戟;我來攻擊你,是靠著萬軍之耶和華的名。」 當他用一顆石頭打死歌利亞的時候,以色列人的領袖就已經更替了。大衛在敵人圍繞他的時候,他說:「你是 叫我抬起頭來的。」 迦勒在面對敵人的時候說:「他們是我們的食物。」但是其他的人說:「他們是巨人,在他們面前,我們只不過是蚱蜢。」兩者的信心天差地遠。上帝給我們的信息就是「軟弱的 成剛強,貧窮的成豐富,卑賤的成尊貴,咒詛成祝福」。耶穌也應釦畯怴G「你們在世上有苦難,但是你們在我裡頭有平安。」希伯來書說:「他們死的時候,是存著信心死的。」 這一些人直到死的時候,仍然未得到上帝所應許但是他們存著信心離開這個世界,這是一個連死亡都無法擊敗的信心。 所以基督徒應當是世界上最積極的人,因為我們有一個永不失敗的上帝,而且是使一切患難都變成祝福的上帝,最後的勝利一定是屬於我們的。所以事奉的中間,遇到困難的時候 ,一定要堅持到底,而且不可做失敗的打算、不可做投降的打算;同時一定要能從挫敗中看見希望及上帝的手在那裡、上帝的作為在那裡。所有作領袖的人,一定要將會眾的眼睛 轉過來,不看失敗、不看自己的傷痛,而是看上帝的作為。 (2) 滿腔的熱情 熱情是邁向成左滌_步 約翰.麥斯威爾在「領袖特質二十一」中曾說:「當一位領袖以熱情迎向人時,人們也會以熱情待他。」「人若不熱愛他的工作,就不可能成功」「軟弱的欲求,產生不了出眾的 結果,就像一支小火把,只能帶出些微的光熱;你的火焰越烈,欲求越強,潛在的遠景就越大。」 領袖對於自己要從事的工作,都沒有熱情,如何能鼓勵其他的人,一起來參與?所以領袖一定要對於所從事的工,看見它的重要性,知道非做不可,同時看見前景充滿盼望,如此 跟從的人,才會歡喜的往前行。如果我們是一個火爐,任何冰泠的東西,到了我們這裡,都會被燒起來。 熱情能增加你的意志力 當我們有強烈的企圖心時,才會努力的去達成目標。 有一個故事說到,一位沒有熱情的年輕男子,來到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跟前,漫不經心地說:「偉大的蘇格拉底,我特意為尋求知識來找你。」哲人帶著青年到海邊,涉水下到 海中,把青年壓入水中三十秒。當青年抬頭出水呼吸時,蘇格拉底要他再講一次尋求哲人的目的。「噢!偉大的前輩,我要知識。」青年喘著氣回答。蘇格拉底卻再度把他壓進水 中,這次更久一些。經過幾番上上下下的吸氣、閉氣,哲人又問道:「你到底想追尋什麼?」青年幾乎喘不過氣地蹦出一句話:「空氣,我想要空氣。」「很好!」蘇格拉底答道 :「從今天開始,只要你追求知識的心,像渴望空氣一般熱烈,你就會得到它。」 當我們有強烈的企圖心時,才會努力的去達成目標。 熱情可以影響其他的人 如果我們自己都以為,這件事情可做可不做,別人當然不會熱情的參與。如同我們推薦一個餐廳,如果我們很熱情的介紹,別人很容易就相信了,下次吃東西的時候,很可能就選擇 那個飯店。我們也可以由一些攤販的身上看見,當他們賣東西的時候,如果是非常熱情的吆喝,一定生意會比較好。 熱情可以使我們反敗為勝 熱情不是只在順境之中,在逆境之中更是需要一個熱情的態度。如大衛在所有的人都在失敗的情緒中時,他高聲呼喊說:「上帝一定可以幫助我。」他的熱情驅散了所有消極的思 想,打敗了非利士人。 摩西面對以色列人無盡的埋怨、許多的挫折,但是他引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的熱忱不改變。尼西米在面對內部許多貴族的陽奉陰違,外面的造謠生事,他的熱情不減;保羅被多次囚 禁,多次被打,但是他的事奉熱情不改。 戴德生曾說:「我若有千磅英金,中國可以全數取去,我若有千條性命,不會留下一條不給中國。」這些都是滿腔熱情的寫照。 領袖是有挫折的,要作愈大的事,挫折愈大,但是領袖就是一個不被挫折打敗的人。 所謂成功,就是能夠用別人向他投擲的磚塊,來為自己建造一個穩固的根基。量量你的溫度,多和熱情的人交往;如果你的火已經熄滅,就出去找那些點火的人,熱情是會傳染的 ,安排能夠將熱情傳染給你的人聚聚、聊聊。 (3) 追求卓越 有一個追求卓越的態度,事情才會精益求精,更何況我們所做的都是為上帝做的。所以每樣事情,都要盡心將它做到最好;我們不是做給人看的,而是做在主的身上,上帝該當得 最好的服事品質,所以我們要服事好還要再好。 不論行政工作、教牧工作都要做得最好,因為都是做在主的身上,教堂要乾乾淨淨,因為這是神的殿,讓進來的人非常的舒服。教牧工作不敷衍,因為做在最小弟兄身上,就是做 在主的身上。 真正幹練的人,總比常人多走一哩路,總比期望再多一些。對他們而言,及格的分數是不夠的。「不再想有所作為,只求心安就好。他們放棄擊出全壘打的可能性,只求不被三振 出局。」 (4) 真誠的幫助別人成功 屬靈領袖不是利用人來讓自己出人頭地。我們的工作是幫助所有的會眾,成為一個成功的人。聖經中說:「上帝所設立的有……為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上帝設立我們的目的 ,不是要我們建立一個大教會,而是幫助所有在教會中的人,可以享受在基督裡成功的生活。讓每個人的恩賜可以發揮、每個人的生命可以成長、每個人可以在神的家中看見自己 的用處。 不過可惜今日的領袖,多是利用會眾完成他的夢想、建立他的名聲;所有的計劃,都是如何讓自己茁壯,看不出對他的會眾有何益處。我們是為了羊群,或是為了自己,別人感覺 得出來的。 事實上當會眾成功的時候,不就是自己成功的時候嗎? (5) 永不放棄 沒有任何一個領袖,是不經過挫折就成功。但是誰能堅持到底,成功才是誰的。耶穌在十字架上說的最後一句話就是「成了」而不是「完了」。 以賽亞先知說:「他不灰心,不喪膽…」耶穌都要面對許多讓祂喪膽的事,更何況我們?不要害怕,這是領袖必須付的代價。 愛迪生在尋找電燈燈芯的時候,一共失敗了6,000多次才找到鎢絲為材料,他就是這樣不放棄的往前行。 4. 領袖必須是一個建立團隊、知人善任的人 摩西本是一個人,單獨治理以色列人,他累得不得了,會眾也受不了,所以他的岳父建議他要設立十夫長,百夫長,千夫長及各族的族長,分工負責。尼希米回耶路撒冷之後,不 是一個人立刻去建城牆,而是與耶路撒冷的群眾一起分享他的異象與負擔,然後一起來建造城牆。大衛王不是一個人打天下,而是有許多的勇士,與他一起出入爭戰。 耶穌不是一個人傳道,而是建立一個十二使徒的團隊一起事奉。使徒在教會,剛開始建立的時候,也設立了七個人擔任執事,來分擔他們的工作。就在今日,我們見一個人可以開 一間小的超商,但是如果他要建立一個「大賣場」,一定要建立一群工作伙伴。沒有一個單打獨鬥的人可以成功的。 教會的領袖,不單是自己努力的事奉,而且他一定要能夠建立一個共同事奉的團隊。特別在教會開始的時候,一定要有一些人與他有相同的目標與使命,委身在這個團隊當中;一 起打拼、一起努力、一起爭戰,坦白說,這是很多教會在開始的時候非常欠缺的。 回想我自己剛開始在這個教會開拓的時候,那時候我並不了解什麼是團隊事奉?但是上帝給了教會幾位忠心委身在教會中的長輩,他們將教會的成長當作是他們共同的使命,所以 這個教會在毫無外力幫助的情況下,可以建立起來。如果當時沒有這些長輩,我不敢想我是否能夠成功的建立新店教會。再回想我在這二十年中所拓植的十六間教會,有一兩間失 敗的,原因就是除了傳道人之外,沒有其它委身在其中的同工。這些教會的會眾,都是來看看,看這個教會是否值得留下來,沒有委身的思想,當然也不能要求他們對教會付代價 。 領袖必須是如同尼希米一樣,要與人分享建立教會的異象,邀請人一起加入這個築夢的行列。 保羅說:『身子原不是一個肢體,乃是許多肢體。』(林前12:14) 身體是由許多的肢體共同配搭才建立起來的。所以教會的牧師,如何讓會眾參與事奉,並且能適才適所,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當教會還是一個小型的教會,只需要有三、五個 家庭委身在這個教會中;他們在教會中成為大家的榜樣,建立一個健康的的屬靈氣氛,這個教會就可以成長;包含我們建立小組都是相同的原則。如果這個小組只是小組長一個人 努力,這個小組的成長會非常的辛苦,但是如果這個小組中,有兩三個家庭願意委身在小組中,一起努力,一起事奉建立這個小組,這個小組就可以很快的成長。 5. 領袖必須善於激勵別人 拿破崙曾說:「你給士兵加幾塊錢的薪水,他不會為你好好打仗,可是一旦你能激勵他的情緒,他會為你戰死沙場。」1912年鋼鐵大王卡內基花了100萬請了38歲的夏布擔任總經理 ,當時一般人的年薪只有1,000-1,500元美金。夏布說:「卡內基可以花1/4的錢,請一位工廠管理經驗豐富的人當總經理,但是他花了一百萬,請我當總經理,因為我有一個最值 錢的本事,就是在別人的身上看見優點,找出好的表現,然後極力的想辦法表達出來。換句話說,我的專長就是能夠激勵別人。」 約翰.麥斯威爾在《天生領導 – 領袖21特質》極力的強調: 「在每個人臉上掛上一百分:『就是極力肯定每個人。』」「他們眼中都先看別人的優點。」「你能為別人做最美好的一件事情,不是與人分享你的財寶,而是助人發覺他裡面的 寶藏。」 而教會中的領袖,常常很少去誇獎別人,對於一些在教會中服事的人,一定要經常給他們鼓舞,特別是一些默默的付出,不顯眼的事奉,他們所做的事情,我們一定要看見,而且 給與稱讚。一句口頭的稱讚,可能改變人一生的事奉態度。 有些人吝於讚美,是因自信心不夠,有些人因為從小就沒有被人讚美過,所以從來不知道如何讚美別人。有些人是溝通能力不好,想讚美,卻不知道如何開口,覺得很肉麻。不論 是什麼原因,所有的領袖都需要克服這樣的障礙。 最壞的領袖,是不斷的找別人的錯誤。一般犯錯的人,自己都會知道自己不對,所以他們心中已經夠難過了,不需要我們再去教訓他們。他們需要的是別人對他的肯定,再給他們 一個機會。如同耶穌在加利利的海邊,不是責備彼得為什麼不認他,在大祭司面前否定他,而是問他有吃的沒有?而且對他說:「你牧養我的羊。」 6. 領袖必須長期委身在教會中 什麼是委身在教會中?「使我們安穩如釘子釘在他的聖所」(拉9:8) 釘子釘在牆上,就不容易拔出來,就是房子拆了,釘子還是在牆上,傳道人在教會中的委身就應是這樣。 「要擴張你帳幕之地,張大你居所的幔子,不要限止;要放長你的繩子,堅固你的橛子。」(賽54:2) 一個帳棚如果沒有「橛子」,就無法將帳棚拉起來,帳棚只是一塊舖在地上的布而已。有了「橛子」,帳棚的繩子就可以拉得牢靠,這個帳棚才立得起來。 「得勝的,我要叫他在我神殿中作柱子,他也必不再從那裏出去。我又要將我 神的名和我 神城的名(這城就是從天上、從我神那裏降下來的新耶路撒冷),並我的新名,都寫在 他上面。」(啟3:12) 房子中的柱子,是一個房子最重要的部份,一個房子的屋瓦、窗戶、門扇都可以更替,但是一個房子的柱子,是不可以更替的。這柱子是與這棟房子共存亡的。 所以教會中的傳道人,在一個教會中一定要有做柱子的心態,什麼人走了都沒有關係,但是我一定留在這個教會中,我要成為委身在教會中的頭一根釘子。 如果傳道人不成為教會的柱子,隨時都會離開,這個教會還有誰會留下來?沒有人願意參加一個不穩定的教會。 華理克所著的《直奔標竿》曾這樣說:「健康、大型的教會,都是由已經在任很久的牧者所帶領。」我發現陶多多的實例,牧者任期久,不能保證教會一定增長,但幾年變換一位 牧者,卻保證教會一定不會增長。教會若每隔幾年就輪調牧師一次,絕不可能有穩定的成長,我相信這一點是一些教派,一直走下坡的原因。很少有人願意隨從一個只待一年就走 的領導者,一位新牧師,很可能會有各種新計畫,但信徒卻會顯得沉默沒有反應;因為他們知道:他們必須承受這些新計畫的後果,而那時這位擬定計畫的牧師,卻已經不知到哪 個教會去了。 所以傳道人委身在一個教會中,對於會友會產生極大的安定作用。如同一個家庭,父母在家庭中對於子女的安定作用是一樣的。如果傳道人能夠給會眾安全感,他才會委身在教會 中;如果傳道人給人一種過客的感覺,任誰也不願意委身在這個教會中,這個教會也不會有前途,這是許多「監督或是會長」制的教派,應當思考的問題。當傳道人兩、三年一次 輪調,如何產生委身的傳道人?又如何產生委身的信徒?所以如果傳道人期盼這個教會可以有大的突破,他一定要有長期委身其中的思想。 世界上每一個有高成長的教會,傳道人一定都是長期委身其中的。雖然不是傳道人長期在一個地點,這個教會就會成長,但是如果傳道人像走馬燈一樣的更換,這個教會一定不能 成長。 7. 領袖必須是會眾的榜樣 舊約的祭司一定要獻燔祭,因為他們要做一個委身給上帝的人才可以做祭司,祭司不是將別人拿去獻祭,而是一個將自己當作祭物獻上的人。所以當耶穌說「你背起十字架來跟從 我」的時候,第一個背十字架的就是祂自己。當祂說:「好牧人為羊捨命」的時候,第一個捨命的就是祂這個「大牧人」。保羅曾說:「你們要效法我,像我效法基督一樣。」當 大衛是一個英雄,他的四周就有一群勇士,而且都是列名在聖經中的勇士。 鋼鐵大王卡內基有一次在回答別人問題時:「你如何帶領這麼多的員工?」他拿了一條繩子放在桌上,然後由後面推這根繩子,這根繩子就扭成一團;然後他又拉著繩子的頭往前 拉,結果整根繩子就成一直線的往前行。他說:「道理就在這裡。」 人不是聽我們所說的,而是看我們所做的。在我們自己從小到大的記憶中,我們可能不記得別人說過的話,但是別人做過的事,我們會印象深刻。所以我們說的話,一定沒有我們 做的事,讓別人的印象深刻。 以前在軍中入伍訓練的時候,班長教我們如何將一支手槍拆解又結合起來,當他用圖表為我們解說的時候,我們聽得一頭霧水,但是當他親自一個動作、一個動作的做給我們看的 時候,我們馬上可以了解他說的是什麼,而且記憶深刻,所有的領袖就是這樣。最糟糕的領袖,就是在群眾後面喊著「衝呀!!」,而自己一根指頭都不動的人。 小型教會最大的問題就是「領導」的問題,領導者如果可以得著會眾的信任、尊敬與愛戴,大概都可以很快的成長,如果不解決領導形象與權柄的問題,這個教會將很難成長,所 有的力量都會消耗在內鬥上。 美加地區的華人教會,因為在教會開始拓植的時候,許多是從查經班開始,所以並沒有傳道人,但是當他們成長到一定的程度變成了教會,這時他們開始覺得需要一個傳道人,於 是去聘請一位傳道人來牧養教會,這時立刻發生領導權的問題。因為在原有會眾的心裡,他們只是尋找一位教會的經理人,甚至只是一位教會的教牧幹事,而傳道人卻以要「大展 宏圖」的心態來到教會,於是在許多的教會中,發生了強烈的衝突。 另外在華人的移民教會中,因為這些留學生或是移民,基本上都是頂尖聰明而且能幹的人,但是到了移民社會中間,他們成為社會的邊緣人,無法進入主流社會的核心,所以有強 烈的失落感。這時候,他們要進入教會的群體中,去尋找自己的定位,也會發生領導權的爭執,也是使得許多教會紛擾不安的原因。 如果是傳統家族型的教會,這個教會本來就是由這幾個家庭所組成,教會的大小事情,都是由他們幾個「長老」所決定,這個時候加入了一個外來的傳道人,如果這個傳道人是以 「總司令」「大元帥」的身份或是思想進入教會,必然是一陣刀光劍影、劍拔弩張、激盪迴旋,所有的力量都消耗光了。不論這個傳道人有多少的能耐,都會傷痕累累,身心俱疲 。而且教會要用許多的時間療傷止痛,才能再次的站起來,忘記背後努力面前。 每個傳道人進入一個新的教會事奉的時候,最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在這新的教會做什麼事情,而是不做什麼事情。因為最開始的時候,他的工作只是要去贏得會眾的尊敬與愛戴。 他要做的事情,是真實的花時間,付代價去愛,去關心羊群,而不是指揮羊群做什麼。這個時候的探訪工作、慰問工作、陪伴的工作都是很重要的,他必須花許多的工夫與時間來 做這件事情,因為這樣做才可以建立他的領導權。 盧家駇《不可或缺的增長-今日教會增長路向》,一文中曾說過一段很讓人不舒服的話,但是卻是真心的話: 「若我們不是一個充滿「愛心」和「領導」恩賜的牧者,讓我們謙卑的承認這個事實,而且努力的負起牧養和教導的責任。若是牧師看見教會有繼續發展的機會,他也願意看見自 己心愛的教會增長,倘若自己不是一個擁有「信心」和「領導」恩賜的牧師,他就應當「讓賢」,深信 神必為這教會預備適當的牧者,祂也會為自己預備另一份適合的事奉。」 世上雖有「天縱英才」的領袖,也有學習出來的領袖,讓我們一起努力的來學習吧!!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