禤智偉談政治倫理:從基督看「激進」和「妥協」以外的可能性

現於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負責《教會智囊》編輯工作的禤智偉博士昨日出席一由教會舉辦的政改方案論壇。他從神學與信仰角度反思民主的議題時表示神學是「先求祂的國」而不是「為世界尋求長治久安之國」。他認為神學上並沒有對於有關議題的明確答案,但從「基督論」出發,可以從十二個門徒身上看到「激進」與「妥協」的政治,以及從耶穌身上看到這兩者以外的可能性。 談及香港的普選爭議時,他表示,無普選是政不通人不和的原因,但有了普選是否就政通人和呢﹖對此他抱著很大的疑問。他亦認為有人覺得民主非萬能,亦有人將民主講到「天上有地下無」,但他認為需要計算民主實驗失敗的代價的可能有的風險。此外他亦認為現實世界中,沒有完美政制,民主亦不能「一步登天」綜觀西方民主國家的「民主」仍是少數人掌權,但假若多數人「話事」亦可能是可怕的政制。總括而而他對民主提出了尚待思考的各方面。 對於「神學能作什麼」或「神學不能作什麼」的問題,他則認為神學是提出問題的學科,而不是解答人們心目中已有問題的學科。神學是「先求祂的國」而不是「為世界尋求長治久安之國」。但他亦指出聖經裡有很多教導幫助思考政治倫理的問題,但當中值得關注的是近來很受八十後歡迎、由古斌所寫的一篇文章,裡面提到認為神學不應用來為枱面上已有的政治策略增添合法性,而應先有神學的反省再決定策略。 從神學上禢博士從耶穌的十二個門徒的事蹟,對政治激進和妥協的問題進行思考。十二個門徒中,出賣耶穌的猶太可說是「激進」,用古斌的講法就是「用非A成全A」,用背叛方法成全忠誠,甚至將上帝兒子送上十字架。反之,其餘十一個門徒可說是「妥協」,當主要受難時他們勸他不要去送死,但後來附和彼得說要和耶穌「同死」。但禢博士認為事實上他們雖然甘願與主同死,但反映出他們心裡仍然有底線,工具性,通過計算來作決定的思維。在門徒心目中,死是策略性的選擇,而無意義、無果效、無成效的犧牲絕不在他們考慮之列。 但是耶穌卻提出這兩者以外的另一個可能性—他將之稱為「耶穌的激進政治」,就是捨己的精神,為別人得到公義和公平的對待而願意犧牲自己,而非只會叫別人犧牲。 禢博士最後與大家一起思考:無論你是否支持民主,你帶著什麼價值觀,用什麼見證耶穌基督,讓人在政治層面裡讓人看到我們是基督徒呢﹖ 相關新聞 教會論壇 探討基督徒民主運動參與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