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住公屋

我要住公屋
早前相約了一個大學時就讀另一學系的同學在某咖啡室聚舊,讀大學時已覺得他很聰明、做研究的能力很高、成績又好。我經常在圖書館碰見他,只見他埋頭苦幹,一個年青有為學生典範,也是我所羨慕的。但這次見面,我對他完全改觀,不單止對他改觀、對很多大學生也改觀。

我比那同學先到咖啡室,一坐下他便問我飲甚麼?「我去買吧,我在這裏有個屬於我的杯,環保嘛。」我也不知道原來咖啡室有這服務。「係呀,我在這品牌十多間咖啡室也有私家杯呀。」我問他為何有那麼多時間喝咖啡。「我現在很自由、有很多時間,因為好彩我剛被之前的老闆炒了。」我聽到「好彩」兩個字實在大惑不解,被人辭退也是好事?「係呀,呂sir,好彩老闆炒我,若不炒我,就過了入息上限了,我現在住公屋呀,不能超過入息上限嘛,若超過了就要交還公屋給政府。」但我記得他之前是住私人樓的,「哦,我搬了出來住,屋企太細了。」他家有三個人,住五百多呎的私人樓。若真有需要確可申請公屋,但只因「嫌細」,堂堂一個大學生,有高薪厚職卻不幹,為的就只是獨霸一間公屋!我很激動的問他:「你知道公屋興建的目的嗎?」「當然知道啦,俾有需要人士囉,我咪係有需要人士囉。」我續說:「你應該把公屋交還政府,讓真正有需要的人入住。」「當然唔得啦,我讀大學時已開始排隊喇。」「那你自己要交租,又怕做高收入工作,不用給家用嗎?」「唔理啦,我要自由,我唔想做一份困身工作。」

各位讀者,當我得悉他在讀大學時已那麼有「計劃」後,我連續打聽了幾天,現至少知道有數十個大學生,在他們讀大學時已開始輪候公屋。從事件中,大家看到甚麼呢?第一,我發現為何輪候公屋需要時間越來越長;第二,三個人住五百多呎也嫌逼,你知道上一代的居住環境是怎樣的嗎?太太小時候就曾經十一個親戚住在實用面積不足三百呎的私人樓。而我上個月到油麻地一板間房探訪,一家四口住的地方就只有六十呎,當中只放了一張雙層床,那個就是四口子的家了。

我十分欣賞政府當年推出公屋富戶政策,大家若沒有住過公屋,你或不知道有些富戶真的是「霸佔」了公屋,我住了公屋接近三十年,還未有富戶政策時,樓下的三層停車場是爆滿的,當中有很多如平治、寶馬等名貴房車。各位大學生,我明白現今的樓宇政策使你們人心惶惶,但你們是受高等教育的一群,你們可以把目光放遠大點嗎?可以不與那些申請綜緩的家庭或低收入的一群爭公屋嗎?知否在你們的隊後,有多少真真正正需要一間公屋的家庭?當你們只懂罵政府、罵地產商官商勾結、為富不仁的同時,你們會否只顧著工作不要超過入息上限,同樣也做了不仁不義之事呢?

呂宇俊 (呂sir)小檔案 呂sir童年時充滿埋怨,因為他的爸爸及祖父也是吸毒者,母親在他三歲時已改嫁另組家庭,他由祖母靠著綜緩金過活。他自己也曾誤入歧途,中二時加入黑社會,中五時更取得會考0分的成績。但上帝沒有離棄他,安排很多天使對他的扶助,他回到教會重拾書包發奮向學,重考會考考獲19分,更順利升讀香港浸會大學取得一級榮譽畢業,畢業後再到香港中大大學完成道學碩士(M. Div)課程。在2006年更獲得香港十大傑出青年的美譽。這幾年更主動推動通識教育及理財教育,協助無線電視、香港電台、《都市日報》推動通識教育,也協助保險公司推行理財教育,更是香港青年事務委員會委員。這四年分別到教會、學校、各類機構分享講座超過三千場。

(歡迎和呂Sir聯絡,電郵:principal@graceyard.edu.hk)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