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事工:教會事工失落的一環 編輯室 2008年7月14日星期一 下午11:10 北京奧運將至,這個盛世的運動比賽,不單帶來無限商機,同時也帶來政治、社會及文化上不少的迴響。可是,對於工作繁忙的香港人來說 ,體育運動一向以來仍是傾向娛樂性居多。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中央政策組應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邀請,曾於2006年9月委託香港理工大學進行一項<香港人運動習慣民意調查>,並 以電話訪問方式,成功訪問了1,011名12歲或以上人士;調查結果顯示,雖然約有79%的受訪者於過去三個月內有做運動,但以每星期做三次或以上運動而每次平均30分鐘以上為指 標,青少年及成年人的運動次數及運動量明顯不足夠,青少年只有24.6%達標,成年人有21.6%,而長者則有53.1%。也許,「你打波、我睇波、佢賭波」正好概括了現今城市人對 體育運動的看法。另一方面,體育運動對於教會群體來說,往往亦是格格不入,間中在講壇上或會聽到一個半個與運動比賽有關的引言或例子,教會團契偶爾也會舉行一、兩個球 類比賽,卻是「點到即止」。 目標導向教會常以五方面幫助教會群體發展聖工,包括「敬拜」、「傳福音」、「相交」、「門訓」及「服侍」。然而這五方面,卻與體育運動有莫大的關係: 神創造宇宙萬物,賜予我們身體,不獨是一個「賺錢」的工具,因為身、心、靈並非分割,我們的全人乃是屬靈的(spiritual),神期望我們將全人奉獻給祂,並好好管理來榮耀祂 。因此,當一個人好好調適自己的身體,關注個人健康,並運用神所賜予他的身體全然地發揮(maximize)運用在體育運動上,實際上是「敬拜」的行動。 其次,神創造世界有一定的規律和原則,這些原則隱藏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以球類運動為例,一個球員經常要掌握球的規律和特性,配合熟練的技巧,假以時日才會有理想的表現 。正如一個初學網前扣球的排球隊員常感到扣球困難,皆因未能掌握傳球者的傳球軌跡及配合起跳時間。以上說明了一件事,體育運動隱含著不少真理,參加者能有機會透過參與 運動的過程,認識及醒悟神創造的秩序和法則,這正好是「傳福音」的大好機會。 眾所周知,不論任何體育運動,都需要團體合作,就算是個人項目,都必須與教練及其他團隊成員彼此同心和學習,方能有所進步。個人參與運動時,尤其是加入球隊,更需要適 應團隊生活、互補不足,這正是「相交」的層面。 體育運動不應只屬娛樂性,當中包含著清晰的「師徒」關係:教練與學員的互動、關係的建立、技巧上的訓練、價值觀的傳遞,並個人的素質和典範,都包括在教練(coaching)這 範疇上。體育精神與價值的承傳,就是有賴於對「門訓」的重視。 最後,有組織性的體育運動,除了運動員外,還有其他「台前幕後」的角色,需要大家彼此「服侍」,各人有著不同的角色、責任、功能及才能,在朝向獲取「最佳表現」及將來 事工發展(ministry)的過程中,彼此配合和相助。 總括來說,運動不單與「敬拜」、「傳福音」、「相交」、「門訓」與「服侍」有著密切的關係,在運動員操練身體、嚴格的定期訓練、並團隊集訓的同時,更是另類的「屬靈操 練」。可是實際上,體育事工也許是現今教會事工中失落了的一環,教會群體應重新關注此事工在整體教會事工發展上的位置。體育運動是神賜予我們的禮物,我們可藉此將全人 獻給神,以此來榮耀祂,而不是把運動單單淪為娛樂、政治和經濟的附庸物。 作者: 何志彬 (伯特利中學校牧) http://hk.myblog.yahoo.com/gospel-volleyball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