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经会八]嘉信博士:让复兴流传下去!

84届港九培灵研经会:第九日早堂

[研经会八]嘉信博士:让复兴流传下去!
来到了第八天的研经会,今天嘉信博士带大家研读尼希米记第十一至十二章,主题是改革的成功,看尼希米改革的方针有三个重点。

嘉信博士首先回顾了尼希米记的主要内容。在尼希米记都开端,尼希米是一名酒政,他从弟兄中得知耶路撒冷的消息,知道耶路撒冷仍然荒凉之地,他便向上帝认罪祈祷,并用了四个月为子民代求。之后,他有机会与王说出心中愁烦的事,王就差派他去修建城墙。王更出钱出力保护尼希米回去。之后六章说了城墙如何重建,尼希米及一众领袖面对各样的挑战和反对的声音,他们又派人守护城墙。他们有自己的研经会,他们有一定程度的安稳后,在上帝面前更新与上帝的约。尼希米说上帝将这些事情放在他心中,一切事情的成就源自上帝的旨意。

尼希米改革的方针 一 人口重建(第十一章一至廿六节)

当时领袖用抽签方法,将十分一的百姓迁往耶路撒冷,其他十分九的百姓都留在城邑居住。然而,住到耶路撒冷里是一个艰难的责任。现在的世界,每日有数以千计的人进入城市生活,是城市普及化的年代。中国也有很多人由乡村进入城市生活。但古以色列人多是农夫,有自己的土地耕种,若迁往耶路撒冷就是失去失计。所以领袖才会决定用抽签的方法,叫人进入耶路撒冷。当时耶路撒冷建立了工厂和出现了一些小型的买卖,让百姓维持生计。人口的重建是将耶路撒冷变回上帝之城的必然步骤,让耶路撒冷真正变成上帝之城。 在经文中,有不断出现人的名字与名单,一共有出现五个名单,例如第三章出现建立城墙的人的名字,第十章有耶路撒冷重建后人口和在耶路撒冷居住的人的名字,也有在外面居住的领袖的名字,第十章出现在上帝面前更新约的人的名字等等。然而,这些名字很重要,因为对尼希米来说,祭司的血脉对圣殿来说很重要。 在第十一章三至四节,作者作了一些背景的解释。在第四至九节,有出现首领的名字。在第十至二十节,祭司回到了耶路撒冷,有他们的名字。大部分的祭司是在外耕种的,到了他们要当值的时候,他们就回来耶路撒冷当值一至两星期,之后再回去耕作。现时就有部份是全职祭司的。

这些名单都是是有血有肉的真人,他们有自己的家庭,也要照顾自己的孩子,也要照顾上一代的父母,因此会担心农作品的收成。他们经历著这部份的改革,他们公开在上帝面前认罪的时候,也流了很多泪的,他们是听见以斯拉所传的道。他们过著有血有肉的生活,是真实的人。但他们的名字被记下来正因为他们是上帝给以色列人改革的一个部分。"上帝知道我们每一个人的名字,知道我们在每间教会或在外所背负的角色,但我们没有时间看他们每个人为神做的一切,我们千万不要忘记这些有血有肉的人的名字被记在圣经上。" 二 庆祝 (第十二章廿七至四十三节)

这是一个特别的情境,某程度上是全卷书的高潮。经文提及有两队诗班带著乐器和乐手在城墙下,尼希米与以斯拉便带领著他们踏上城墙。一队诗班由另一端走过来,尼希米跟在诗班后面。这里看见尼希米的谦卑。他又叫以斯拉走在另一队诗班的前面。之前多比雅曾取笑过尼希米说城墙很容易倒下,而当时两队很多人的诗班就走在上面,并且有人指挥着他们。两队诗班大声对唱,当时候是一个经常的唱法,来来往往,一班的诗班唱一部分,另一班唱另一部分,有时又一起大声向著圣殿合唱。城里的人可听见由两队诗班而来的歌声。两队诗班边唱边走出去,绕著上帝的圣殿,来来回回地走。 这两队诗班有自己的规律与历史。六世纪以前,圣殿中有很多音乐的安排是由大卫与所罗门制造出来的。嘉信博士提出第四十三节是撮要,是因为献大祭而让人欢乐。这段经文又让人想起诗篇第四十八篇的经文,还有很多类似的经文。那城墙不是让城市得荣耀,不是因为音乐的缘故,而是因著上帝在背后的主宰,这是上帝子民的城市,是大卫之王的城市,是全地的喜乐。 三 组织上的问题(第十二章四十四至四十七节)

可能有人读经文的时候感到奇怪,为何作者不将庆祝的环节放到最后呢?在高潮中完结不是最好的吗?而这段经文看来似是反高潮的,先说了庆祝,才写关于组织的事情。

但在嘉信博士看来这不是反高潮的写作。四十四节,当时他们是行律法,将圣殿所需的物品带回圣殿,即是上帝的子民对上帝的承诺。因为以色列人要支持上帝的工作,就要有人实践。四十五节,遵著上帝的话去行礼。所有诗班、守门的等,都是照著大卫与所罗门的指引去做。 大复兴之后——需要组织制度

一个改革要不是三分钟热度,十分需要的是一个组织。嘉信博士是七五年结婚的,太太是英国人,当时他们住在英国。他们在威尔斯度蜜月,他们去参观当地的城堡,他们去吃个下午荼。在城堡的附近有一个很旧的教会,当时无人回去。教会里有下午茶,他们就去参观一下,去看一下那里的书。嘉信博士发现这是其中一间失去福音很久的教会,服侍他俩的姊妹也已经大约八十五岁了。

嘉信博士在大学时读过化学与数学,在一九七五年,即是一九零五年就出生了,当时威尔斯正经历一个大复兴。当时在一年半之间,上帝的灵大大动工,数以百计千计的人信主,有很多新教会被建造。那老人家就是经历著当时的大复兴。嘉信博士就问一下那姊妹"你在这教会多久了?"那老姊妹回答:"我整辈子都在这里。"博士追问:"那你一定看过很多变化呢。"她回答:"我经历很多很多变化。"博士就问他真正想问的问题:"不好意思,我想问一下,有关威尔斯大复兴的事是否真的?那些矿工信主后是不是改变了语言?"那姊妹就回答:"我就在那里信主的!我当时十岁,我爸爸是矿工来的。他信主之后,他以前说的三分之一的语言都消失了。当时有很多教会被建造。每晚都有赞美主的聚会。"之后博士就与她谈及了很多威尔斯大复兴的事,那里是上帝得荣耀的地方。但只是过了七十年后的今天,威尔斯却是属灵上最死的地方。

博士又问那姊妹:"你今天如果想得到好的圣经教导,你会做些什么呢?"那姊妹伸手拍拍博士的肩,说:"我听到收音机的节目。"只需要七十年,一个地方由大复兴,来到了属灵死亡的光景。 在历史上圣灵不断动工,而领袖很小心去训练,也为到将来计划。两天前,博士提及英国的运动,福音的觉醒运动。在一七四零开始,延续了六十年,上帝不单兴起伟大的讲道家,也兴起了约翰卫斯理。他不单是讲道家,也是天生的组织天才。他将信众组织起来,每组十二个人,训练成一组组的传道人。每组也有五十本书去读的,他们不断去学习和阅读。博士肯定约翰卫斯理是个组织能力强的人,他知道透过这方法让福音的真理散播出去,后来成为了传道会。 虽然这是真真正正上帝的灵动工的运动,但起初只是一个给传道人的读经小组,而一星期只有一次,后来成了一座小的圣经学院。除他以外,无人有能力将各人的能力组织起,去为上帝的话语作长远的实践。"上帝的灵大大的动工,我们为这事感恩,当时候大部分的神学院,并无因为大复兴而改变。他们没想过,无人想过将大复兴的果子流存下去。"博士自言,他接触过几次圣灵动工的运动,他在上帝面前立志,如果上帝让他接触到这些动,他将所有的精力去预备迎接下一个的运动。

而尼希米十分明白这一点。这是一个很大的事情,他明白这很大的庆祝是一个上帝的恩典和喜乐,但很容易就变成烟消云散,变成什么都没有了——除非有一个架构去训练下一代,让圣殿工作继续,让大家可以持续去敬拜。"一个大复兴的聚会是难以让教会维持长远的改变。当时,上帝兴起尼希米,感动他建立一个有结构或制度,让他明白建立一个架构的重要性。然而在新约也是这样。" 将事情一代一代的传下去

提摩太后书第二章一节,那里提及了四代的信徒,有保罗去找应训练的人,将福音传去下一代。博士强调,要将事情制度化才可以将事情一代一代的传下去。如确定知道耶稣下个月要来了,就不需要再在神学院读书了,我们只需要为那个月而预备就足够了,也要有很好的祈祷聚会。如果主很久都还没有来的话,我们就要为未来而准备了。 我们需要有敬虔的讲道,上帝话语也是十分重要的。尼希米明白要叫以斯拉过来,巴拿巴认为要将保罗带出来,认为他是最好的讲道家,但在当地教会中,谁可以受训练成为讲道家?谁可以成为带查经的导师?

嘉信博士读大学时,有一年的暑假,有一天传道人对他说:"你找一个暑假,与我一起同工好吗?"博士当时回应他:"你应该搞乱了,我读的是化学,我已决定继续化学的博士学位。"他们因此争执了两个小时,最后博士赢了。博士没有跟随他,但这就是第一次让博士思考是否可进入服侍的工作。当时传道人所做的就是提摩太后书第二章二节经文提及的,留意身边的年轻人可以去训练人,去发掘年轻的人为上帝服侍。保罗身边也会有年轻的信徒,有提摩太、提多等,他是训练新一代的传道人。 有时候,有些信主较长时间的基督徒会自以为德高望重、富有经验,他们会不放心没经验的年轻的人去服侍。博士强调,他明白他们关注的重点,但也提醒较年长的信徒,"你们在信仰的承传做了什么呢?为训练下一代做了些什么?为了年青一代提供了挑战或造就的机会吗?"

嘉信博士指出,这是上帝子民的责任。也因这样的改革,所以经文不是以一个庆祝去结束,而是以可以流存到下一代的组织去结束。这一切的组织都是上帝的恩典,但千万不要以为组织就是恩典的后果,而必有上帝的恩典。

(本报推出港九培灵研经大会专题,每日即时更新,与信徒一起回顾每堂讲道内容)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