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界非我家"还是"这是天父世界"?

《加国华人教会》探讨基督徒的出世与入世

究竟是《这世界非我家》还是《这是天父世界》?两首经典诗歌,是否代表著两种截然不同的处世态度?今期《加国华人教会》专访了温哥华圣公会牧爱堂主任梁永康牧师,与信徒探讨基督徒出世与入世的看法。 梁牧师首先谈到他对"世界"一词的理解,在他看来,《创世记》中神创造天地,"世界"指的是上帝创造的世界──上帝的创造一切都是美好,借此表达了上帝的爱;这是一个真善美的完全境界;而另一方面,罪进入后褪色了的世界──从第三章起,人犯罪后,地也受到咒诅;"世界"不单指物质世界,也包括人与人、人与物、及人与上帝的关系;由于罪的进入,这一切都破裂了;"世界"变成了第一章美好境界的褪色版本。 基督徒"在世而不属世" 应积极参与社会 以心理学教科书的经典例子:从同一幅图画可看到美女及老妇人为例,梁牧师说这类比正好提醒我们真实世界是有两面的,最重要的是人懂得如何去看这两面,这也是他对基督徒"在世而不属世"的看法。 他认为,基督徒在社会参与上应该持积极的态度。上帝藉著创造表达衪的爱,《创世记》第一章记载这是一个有秩序的创造。维持社会秩序需要一套社会制度,人必须执行这使命,否则一个无秩序的社会是极其可怕的。 "在一个公民社会里,教会应支持社会参与,透过民主制度向当政者问责,确保上帝所托付的使命得以执行。所以讨论民主及社会议题是有实质意义的。" 梁牧师又称,相对香港的信徒,北美的华人信徒在社会参与未够积极及全面。北美华人教会需更全面切入主流社会。虽然近年已有进步,但主要仍只是围绕著一些独立社会议题。他盼望信徒紧记《圣经》记载耶稣的事迹,大部份是在会堂之外而非它的四度墙里发生的。 最后,他鼓励信徒可从一些见证去学习如何实践信仰生命,在职场及社会活出真理。另外,后现代文化提倡自我感受主导的价值取向,以同性婚姻的议题为例,下一代是以个人同理心(personal compassion)为起点而非以《圣经》的道德标准为本。因此,信徒要清楚认识信仰,在投入参与世界之余,免受世界的价值观影响。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