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掷千万扶贫逆巿扩张"吗哪"老板方达贤经历神迹

年掷千万扶贫逆巿扩张「吗哪」老板方达贤经历神迹
观塘吗哪膳工餐厅。(图:基督日报)
年掷千万扶贫逆巿扩张「吗哪」老板方达贤经历神迹
餐牌打出长者关怀送服务宣传。(图:基督日报)
吗哪膳工上周三迎来第三间新店——大角咀餐厅于预苦节当天开张。餐厅的宗旨是透过餐饮服务接触贫穷弱势社群,并透过善工让街坊接触信仰认识耶稣。过去吗哪一年派慈惠饭10万份之多,今次大角咀新店更是预计月派7000份,可能是全港派饭最多的社企之一。

作为扶贫的社企,透过餐听及慈惠饭餐吸引街坊,也自然会接触到各样各样的基层对象。常见的音乐班、英文班、关顾独居长者、妇女活动、中医服务、义剪、无家者、为更新人士提供就业机会等都应有尽有,但"吗哪"的善工又何止派饭、关怀弱势这么简单。

"先帮助,再检讨"

吗哪膳工的"善工"很难用一般的扶贫概念来完全概括。他们的事工层出不穷,而且几乎没有特定事工计划、财政预算、条条框框。用老板Leo方达贤的话说就是:"能帮就帮。"有长者无力收拾家居,他们就出动房署垃圾车清走几车垃圾,并帮助基本装修为温馨小家;见到无家者需要住宿,他们就租单位开始了宿舍,开完男宿舍又再开设女宿舍。有孩子父亲吸毒家暴,他们又租了另一单位任庇护宿舍。此外还有中医、义剪、帮助吸毒人士更新、给他们提供工作机会。只要看到需要他们就行动,事工甚至远及菲律宾,都有他们的工场。

"帮左先"(先帮助再说)是Leo的口头禅。他用"跳跃"来形容他们事工,同工们对扶贫助人从不设限,看到不同的需要就去做,"先帮助,再检讨",土瓜湾店门口玻璃贴著"help jor sin review"(帮左先检讨)的贴字,令人不禁莞尔一笑。

社会的贫穷问题一直都有,Leo说,有需要的人会跟著有需要的人过来,因此他们的服务对象只会源源不绝增加,不会减少。而且需要人士的需要层出不穷,可说无法预计,简单的"能帮就帮"、"先帮助,再检讨"这样的服侍精神,并不因财困而萎缩,反而使得吗哪的事工不断扩展。事工10年间由一间小餐厅扩展至三家餐厅、四间企业员工食堂、三间宿舍,加上菲律宾事工共11个事奉点。他们同工由最初的4人增加至现在的140人。

这餐膳事工生命被改变的故事如天上的星星那样无数。曾有一名瘾君子阿南经常光顾餐厅,曾在餐厅偷过东西、吸过烟、甚至因吸毒在餐厅门口跳舞。吗哪同工把他当作家人看待,帮他申请公屋,又劝他脱离黑帮。后他加入吗哪厨房——原来他以前曾是点心师傅。又有一位上巿公司高管因贪念犯事即将坐牢,正在等候审判期间要求去吗哪工作,期望能感受耶稣,因为成为吗哪餐厅楼面员工。这些故事不单在天上为他们欢喜,亦为人情淡泊、人与人之间失去信任的社会燃亮盼望。

年掷千万扶贫逆巿扩张「吗哪」老板方达贤经历神迹
吗哪同工外展关怀社区需要人士。(图:吗哪膳工)

140员工、年开支2300万不愿募捐

跟很多基督教慈善机构不一样,吗哪从不对外招募义工。他们全都是全职同工,无论是营运餐厅、关顾社区人士、甚至帮社区长老清理家居垃圾,管理宿舍,都全由所聘的140位同工或员工来作,当中6,、7成为曾受惠于吗哪的更新人士及少数族裔人士,其余为想真实体验信仰的基督徒。

在很多基督教机构因疫情或社会变化而陷入财困的近年,吗哪餐厅却一直开展新业务。不先计算花费吗﹖记者听Leo描述的财务状况时也感到惊心动魄,替他们捏一把汗。他们去经费年开支2300万一年,其中餐厅营运回收6成,其余的常是凭信心度过。不少机构会发出奉献呼吁,吗哪如此落地济贫,要众筹亦相信会一呼百应,但Leo拒绝募捐,他说:"好核突(很难看)。"

机构常常赤字,缺口几十万,Leo亦常常以为要倒闭,但一复一日地度过。在尽头之处只能靠上帝的恩典劈开红海、磐石出水。像摩西带领60万埃及难民走过旷野时劈开红海、击打磐石出水一样,"吗哪"亦一直经历无数神迹奇事。去年12月电话访问前一天,一位太太在吃饭时出奇不意给吗哪奉献了25万。这样的事情常常发生,他说:"我读过德兰修女、潘灵卓的自传,我向神祷告:上帝你对她们有大恩典,对我都要有恩典。我向上帝求什么,上帝就给我什么。我们可能会求像她们一样的大经历, 但我们亦可能不知道她们是经历过多长时间的煎熬,搞不掂。"他说:"搞不掂才有神迹,神迹是出现在搞不掂的事情上。"

观塘吗哪膳工设在观潮浸信会二楼,不少街坊走进教会吃饭。(图:基督日报)

Leo说,管理学在吗哪这里起不了作用,他称之为"吗吗模式"。餐厅本身就是"月光族",去年12月为止每月出粮100多万,给百多名员工发薪后即时清袋是常态,没有基金没有储备,每个月都是有惊无险地渡过,一切都靠著信心一步步往前走。不稳定的公司营运,当然也有不少员工感不安而鼓噪,他亦常跟同工说吗哪很可能就做不下去了,要结业了,但扰扰嚷嚷,像鼓噪的旷野百姓一样,但是大家最后都不愿离开。其实吗哪给员工的薪水无拖过,亦无迟过。无欠薪,但亦无余。正如吗哪,一天收一天的,多收的没有余,少收的也无缺。

除了"先帮助"外,Leo亦将"不知道"挂在嘴边——特别是当问及供应从何来时,他都漫不经心地回答。看似信心满满,但其实个中压力非言语能表达。他坦言亦曾因压力过大而要吃药:"很多劝我们不要做。他们会说:有了钱才做、不要做太阔等,但需要来到时,你要么理他、要么不理他,所以我们都是先帮助。十年前吗哪这样的方法被人批评是不负责任,但现在已10年了,都是一个(上帝信实的)印证。"

"不是扶贫, 不是餐饮, 而是生命的呼召"

虽然月月惊险,但Leo用事工养活百多名员工,为更新人士、从前的毒瘾者、无家者、贫困者,却没为自己设想太多。太太是护士,是家中的经济支柱。太太支持他的事工吗? Leo的答案很平淡而令人惊奇:"我觉得这(上帝的)呼召是全个家庭有份的, 太太不会表态支持让我做或不做, 让我不用想这么多。开始的5年没有收入,太太没有一点面色。"岳母娘呢? "外母都没有,只是煲汤给我。"

问及Leo的呼召,他回想起初他因为打篮球而返教会,听到牧师讲解"九个属灵果子"的经文时,他祈求神将九个果子全部都赐给他;到了第二次听道,牧师说神不会直接赐给我们所祈求的特质,而是会给我们磨练的机会,好将我们塑造成为具那样特质的人。结果神通过吗哪的事工,给他各种历练。

他说:"走这路,很多艰苦,但都是值得的——在艰难中与神的关系更亲密,经历到神迹的真实。现在拿枪指著我我都不会不信耶稣,我没资格再说这神不真实——因为我实在地经历过祂。"

他曾看过一本书,说全圣经只有大卫一人是合神心意的人:"我看到我的呼召就是合神心意,所以不管做什么都可以。走上这条路,我要依靠祂,尽全力、谦卑,信任祂、将生命交给祂———这就是我的呼召。我的呼召不是扶贫, 不是餐饮, 而是生命的呼召。"

年掷千万扶贫逆巿扩张「吗哪」老板方达贤经历神迹
左大角咀吗哪3月初开张,老板Leo再次经历神大恩典。(图:吗哪膳工)

延伸阅读: "吗哪膳工"餐厅大角咀开张 凭信心营运月派慈惠饭7000份 【圣诞特写】"美食"暖心背后——四间餐饮机构的社关故事 活力午餐学生中毒暂停供应 吗哪餐厅接手坚持扶贫异象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